帮你快速找医生

直击附睾炎--防患(男性不育症)于未然

2016年08月11日 664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附睾炎在临床中的发病率似乎有上升趋势,这与生活工作压力大,生活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郭军主任指出患有附睾炎并不可怕,关键是患者早了解,早治疗,选择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附睾炎的主要危害是附睾局部不适感和影响精子质量,进而导致不育。

一、症状

       急性附睾炎发病较急,不少病人在睡眠时突然发生附睾炎,发病数小时后形成急性炎症,附睾有局限疼痛与压痛,阴囊内肿痛,疼痛较重,沿精索放射至腹股沟、腰部及下腹部。附睾肿胀进展较快,可在3~4小时内使附睾体积成倍增大。明显压痛,寒战高热,有膀胱激惹症状,精索水肿变粗,可有继发鞘膜积液。炎症浸润至睾丸时,两者界限不清。若脓肿形成,局部有波动感,可自行穿破形成瘘管。此时体温可达40℃,亦可出现膀胱炎、前列腺炎症状。

       慢性附睾炎除了在急性发作时有症状外常无特异症状。病人也仅观察到阴囊内有一肿块,患侧附睾增厚并增大有硬结,轻或无压痛。与睾丸界限很清楚,精索和输精管可增粗。

二、体征

       在腹股沟处(精索)或下腹部有压痛。阴囊增大,皮肤有红肿。如已有脓肿形成,皮肤呈干性、变薄,脓肿亦可自行破溃。发病早期肿大附睾可与睾丸分开,但在数小时后两个器官即形成一硬块,精索因水肿而增厚,数日内出现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前列腺触诊发现有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见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达2万以上/mm,有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尿常规可有白细胞或脓球。衣原体感染患者的尿培养及鞘膜液多为阴性,细菌感染的尿培养及鞘膜液培养多为阳性。若有尿道分泌物,可作涂片镜粒、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四、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显示阴囊内容物的解剖影像。可将附睾与睾丸肿胀及炎症范围显示出来。超声多普勒检查,急性附睾炎的睾丸动脉血流回声增强。

五、治疗原则

       由于附睾炎的病因是细菌而不是尿液逆流,所以应采用药物治疗。在抗炎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其他一般支持疗法,如补充能量、止痛、退热等对症治疗。绝大多数急性附睾炎患者不需手术治疗,少数药物治疗不理想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本病主要由肝失条达,气血瘀结,湿热下注所致。中医辨证论治应根据病情缓急分别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和疏肝散结、活血消肿为治疗之法。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附睾炎的治疗应分四部分:①病因治疗;②病原治疗;③症状治疗;④病灶治疗。

       非特异性附睾炎的致病菌常由肠道细菌或绿脓杆菌引起,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按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来决定。一般用大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如青霉素320万单位加入5%的葡萄糖水中静脉点滴;链霉素0.5g肌注,每日2次。如炎症不易控制时,可更换庆大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磺胺制剂也可选用,如复方新诺明,口服,1次2片,首次加倍。阴囊疼痛剧烈,可用1%普鲁卡因10mL做患侧精索封闭。必要时可口服去痛片、安定等止痛镇静药。慢性附睾炎,单独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如同时伴有慢性前列腺炎,可采用治疗前列腺炎的方法治疗。对附睾局部也可做黄连素或新霉素离子透入。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证候:起病急骤,发热恶寒,常为单侧睾丸肿胀质硬,触痛明显,疼痛向腹股沟和下腹部放射;甚则形成脓肿、瘘管,或见鞘膜积液,小便赤涩,大便干;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若睾丸肿胀,疼痛甚者,应加入连翘15g,蒲公英15g,银花15g,清热解毒。赤芍10g、元胡10g;输精管明显增粗者,加海浮石10g、茜草15g;伴鞘膜积液者,加茯苓15g、赤小豆20g、猪苓10g。

2.寒湿凝滞证

       证候:睾丸坠胀隐痛,遇寒加剧,得热痛减,自觉阴囊及睾丸发冷发硬感;伴有腰酸疼痛及遗精等;舌质淡,苔白润,脉弦紧或沉弦。

       治法:温经散寒止痛,补益肝肾。

       方药:暖肝煎加减。

3.气血凝结证

       证候:睾丸逐渐肿大,扪之坚硬,坠胀疼痛较轻,日久不愈者皮色可转为暗红色,甚则形成脓肿,溃后流出清薄脓液,收口较慢;舌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疏肝行气,化痰软坚,活血散结。

       方药:橘核丸合消瘰丸加减。若脓肿形成,溃后流清稀脓,肝肾阴亏者,宜加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肝肾。若硬结疼痛日久不消,加桃仁1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

4.  肝肾亏虚证

       证候:多为久病,硬结不消,时有隐痛,口干,溲赤腰酸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化痰散结。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二陈汤加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