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梅毒患者经过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和充分随访(一期梅毒随访1年、二期梅毒随访满2年、晚期梅毒随访满3年),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仍未转阴,长期维持在低滴度,在排除了体内持续存在感染(梅毒再感染、晚期梅毒)和化验检测生物学假阳性情况下,可考虑为血清固定。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研究发现,梅毒治疗后是否发生血清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非特异性抗体滴度、治疗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来,梅毒血清固定的增加导致梅毒诊疗面临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赵玉磊,苏晓红. 梅毒血清固定机制研究进展[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4,02:122-125.
[2] 赵玉磊,乐文静,朱晓凤,等. 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影响因素探讨[J].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40(3):146-148.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