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大疫之下对医学人文的思考

2020年08月31日 884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有人问,什么是医学人文?从字面上讲,文学在医学工作中的应用就是医学人文。往深一点说,就是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始终重视患者、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一种文化。

人文素质不是天生造就的,要靠教育养成。医生人文素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医疗实践中。所以,我以为,拥有人文知识不等于拥有人文素质。知识是外在的东西,只有让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本体,表现在日常行为之中,才能称之为素质。


首先,简要谈谈医学人文的发展过程。

纵观中西方医学发展史,各国都对医学人文有过不断的探索和论述,我国对医生行医中的德、爱、仁、善、诚、信等也有较多的约定俗成。世界医学人文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医学人文系统理念出现的阶段。这一阶段较长,可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人文理念的启蒙。但医学人文的正式概念则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1919年5月,著名医学家、人文学者威廉·奥斯勒在英国古典学会发表的“旧人文与新科学”主题演讲中,是首次提出了医学人文的系统概念。他提出医疗实践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桩生意,是使命而不是交易;这项使命需要用心和用情来修炼。他敏锐地意识到,现代医学的超常规发展可能对医学产生负面影响。他指出,虽然医学的分科与专业化是必需的,但专业化可导致临床医学的支离破碎,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第二阶段,是提出医疗工作要以病人为本思想形成的阶段。20世纪前半叶,现代医学体系的架构基本完成。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革命,为医学家探索生命与疾病的奥秘,开辟了新路径,随着抗生素、激素、化学药物、心脏外科、器官移植、人工器官等的发明与应用,临床医生有了治疗多种疾病的强大能力。人们逐步认识到现代医学面临着新挑战,医学技术正在不断进步,人类对这种进步的期待和需求越来越大,医务人员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1951年,多伦多大学威克教授提出:“随着医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技术的发展,医生很可能会更加关注疾病与诊疗技术问题而忽视病人”。所以,这个阶段中,行业与社会都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提醒我们医生和医务人员,在关注技术和学术发展进步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的发展进步是为了什么?初心是什么?不要忘记以病人为本。

第三阶段,是医学人文逐步进入医学教育的完整体系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各国注意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把医学人文融入到了教育、诊疗、健康保健、健康维护的全过程。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开始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一批具有远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敏锐地意识到,人文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使用最佳的医学方式。当技术精良的医生与病人建立了信任与合作关系时,会得到更适宜的临床决策,患者对治疗方案会有更好的依从性并可减少医疗费用。这里要注意说明一点,西方医学界很早就提出,医疗消费是和医学人文有密切联系的,不是分离的。关心患者的医疗负担是医学人文内容的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后,医学人文的研究呈现出人文学科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医学人文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次,谈谈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谈到医学人文方面的问题,大家就会想到是医生或者患者的问题,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很多问题和原因不在医生和患者。比如说,今年全球暴发疫情,有个别国家因为病人太多而导致医疗资源不足,他们选择了对65岁或者年龄大的人放弃治疗,这是否属于医学人文问题?前些年,我们国家有的医疗机构为了经济效益开大处方、做大检查、乱收费,这是属于医生的医学人文问题吗?等等。这些的答案不是那么简单。

近代医学人文建设滞后有很多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医学的异化。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和药物目不暇接。一时间,“科技万能”“技术至上”主义的张扬,导致当今医学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2017年,我到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访问,他们的威廉教授提出英国医疗中的困惑时,说道:“现在医疗技术和诊疗设备仪器越来越先进,但患者对我们的满意度越来越低、意见越来越大,为什么?我认为,现在有的医生工作对象不再是病人,而是疾病;病人也不再是完整的富有情感的人,而被当作一部需要修理或更换零件的机器。”《剑桥医学史》作者罗伊·波特说:“在西方世界,人们从来没有活得那么久,活得那么健康,医学也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对患者整体性关注不够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次我参加武汉抗疫,全国支援湖北四万多医务人员,医生就有一万五千人。很多医院反映,医生中有很多专科医生,还有许多大城市、大医院、专科医院的大专家。在救治实践中,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病人遇到许多问题,有些专科分得太细了,有的医生太专了,在中度和重度病人救治中,他们技术和知识太专太窄,用不上,不如一个全科医生。

二是资本的浸润破坏了医学人文。医疗经费的不足困扰了医疗机构,也绑架了医生和患者。医院发展需要自身挣钱和引资,医生工资绩效受经济收入影响;健康产业拉动内需是对的,但让医疗机构发展拉动内需是错的。近些年,医药行业在我国已经成为资本投入的热点。大量资本不仅投向医药和医用耗材的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开始投向医院,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资本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刺激市场的活力,为发展提供更多财力;另一方面,存在负面效应,如容易促进过度诊断和治疗,造成患者和政府负担过重等。

三是人文教育的缺乏。中国的应试教育和医学教育模式,也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医学生来源的局限性——基本来源于高中毕业的理科

生,往往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而忽略了培养医生所必需的与人、与社会交流的能力。在临床上,有的医学生面对病人时表现出语言和情感交流的困惑。钟南山院士说:“医务人员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将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强调:为了增强未来医生为病人服务的能力,必须对以前忽视的知识领域,如医学伦理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给予较大的关注。


第三,推动医学人文建设应关注四个重点。

一是要对医学人文的地位再认识。

医学人文在医学中的地位是什么?我认为它是医学的灵魂。

医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单纯的技术,伴随它产生的还有对患者的同情和照顾,是人道主义的关怀。

只有将医疗技术与医学人文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美的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是用于行善还是用于作恶,用于造福人类还是用于伤害人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学人文的引导和规范。

医学科学是求真,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医学人文是求善,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

如果医学科学技术里缺少了善良,那么要么对人类毫无价值,要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这次世界性疫情大流行,有的国家甩锅造谣,说新冠病毒是人造。这也告诉世人,科学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害人类,重要的是从事科学的目的是从善还是从恶。所以,医学教育必须先从人文开始。

21世纪以来,全世界科技进步的速度创造了奇迹,但这个奇迹也带来了某些方面的遗憾,即物质淹没了人性,科技代替了人文。

智能化的到来是好事,但也令我们担心,机器人走向了各个领域,但它永远是机器,永远替代不了人。让智能机器代替医生,让医生远离了病人,这将是莫大的悲哀。

怎样才能实现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要靠培养大批既有高水平医学知识技能,又有丰富深厚人文知识的新型人才来完成。缺少医学人文素养的医生,在行医路上,有可能短时间内走得快,但他一定走不远。

我们倡导医学人文,就是要求不能“为医学而医学”,也不是“为人文而人文”,而是通过加强医学人文建设,让医学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面向社会;让医学从医院中走出来,面向大众;让医学从医生中走出来,面向患者。实现医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让医学成为完整的、完美的科学,成为有深度、有人性的科学。

二是医学人文教育传递的永远是善良。

今年全世界新冠大疫,让许多人体验了隔离封闭的味道。说到隔离与封闭,有两个地方感受最深。

亚姆村的故事过去很多人都不知道,但经过2020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世界大流行,她的故事也随之流传到世界各地。

1665年,一位伦敦商人把一批布料送到亚姆村一个裁缝家中,而这批布料里就有携带病毒的跳蚤。很快,裁缝和他的家人感染死亡,医生和接触他们的村民也相继发烧患病。就在这个时候,几百公里以外的伦敦传来了流行黑死病的消息。这个村里300多口人人心惶惶,为了躲避瘟疫,他们开始打点行装,准备逃离家乡,向没有疫情的、安全的北方撤离。

就在他们准备集体逃生的时候,村里深受大家尊敬和信任的牧师威廉·莫泊桑站出来坚决反对!他把全村人召集在教堂里,向全村人宣讲他的建议。他说,如果我们现在逃到北方,一定也会把瘟疫带到北方,如果我们留在村里,可能就阻止了大半个英国不被传染瘟疫。他希望大家做出一个痛苦的选择:都留下来,阻止瘟疫向北方蔓延。他说的下面这段话,后来被写进英国的教科书中:“我们走的话,未必能活,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有没有被感染瘟疫;不走的话就会死,哪怕没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们愿意试一试,因为善良需要传递下去,后人们要记住善良。”

牧师莫泊桑

村民们接受了牧师“把死亡留给自已的建议,他们一个人没有走。

他们在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用大石头树起了界碑,上面写着:这是疫区,不要越过这道地界。

当时的围墙至今可见。村民们接受了牧师们“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建议。他们把村庄的四周修起了石头围墙,制作了大铁门,村里所有人都不能出去。牧师和全体村民一起发誓:我们绝不会越过围墙!!!

瘟疫没有放过善良的亚姆村村民,村子里的墓碑越来越多。墓碑上的墓名志都是他们每个人提前写好的。

一位医生写给住在娘家的妻子:“原谅我,不能给你更多的爱,因为村民需要我。”

牧师威廉的墓碑上写着:“请把善良传递下去。”

这个344人的村庄,仅有33人幸存,多半是未成年的孩子。

这场鼠疫,导致四分之一的伦敦人死亡。由于亚姆村的自我封闭隔离,他们成功阻止了疫情向北传播,为英国半岛留下了一片净土,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2020年1月,中国武汉遭遇大疫,就在大年初夕的前一天,武汉宣布封城。他们选择和当年亚姆村一样,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封闭起来。武汉和亚姆村不同,它不是几百人,不是几千人的村庄,那是一千多万人的超大城市。

武汉封城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被动的方面是,因疫情突发,不得已而为之;主动的方面是,武汉人民和政府意识到,只有自我隔离封城,才能减少或避免武汉和全国以及全世界更大的损失。

1月23日,武汉市切断了对外所有出入的交通。

武汉封城是一次自我牺牲的选择,是一次让中国和世界减少灾难损失的选择。这个选择也让英雄的武汉人民承受了巨大痛苦和压力。大家知道,疫情初期的武汉病人很多,医院床位严重不足,很多病人住院非常困难。

亚姆村和武汉的故事就是“大”人文的故事,是传递的大善,是一次最大的人文行动。

三是医学人文教育的起点是尊重患者。

中国人讲尊重与诚信,古代人做生意有个要求,叫“童叟无欺”。在《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第一期和大家见面的时候,我给编辑部推荐了一张照片,这是一张130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中的老者是时任杭州广济医院院长的英国医学博士梅藤根(DavidDuncanMain)先生,这是在他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他鞠躬,梅藤根院长也入乡随俗,深深弯下腰回礼。黑白两色里的一老一少,定格了遥远的医患温馨,体现了患者对医者的感激和医者对患者的尊重、关爱。

对患者的尊重应该贯穿在我们医疗工作全程。这里,我介绍一个医院里不太被人关注的地方——太平间。

在大多数医院,太平间都设在少有人至的地下室或者医院某个深深的角落。然而,日本千叶县的龟田综合医院的太平间,却设在阳光充足、视野开阔的最高层13层。医院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而且有阳光,有风景。某天,一位患有晚期癌症的70多岁的老人来到这里,一定要亲眼看看这家医院的太平间。家人用轮椅推着他来到宽敞明亮的13层,他默默地看了一会儿窗外的景色,突然自语地说道:“我想在这家医院死去,死后就安放在这里。”推着轮椅的家属,哽咽着,拼命地点着头。

在这里住过院的患者都表示,如果再生病,还想来这里住院。为什么?因为这个医院所有的服务都体现着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理念。这里的医疗服务能让患者产生“竟然可以做得这么周到”的难以置信的感觉。

尊重和关爱是医学人文的起点,也是医学人文的永恒。

四是医学人文最高艺术是会与患者沟通。

我在大学工作时,每年都要对毕业生嘱咐几句话,我每次都不忘记说这句话:你们当医生后第一个任务是学会和病人说话。

说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也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说话技巧高的人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也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医生说话有什么特别要求吗?

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目前,我国大医院医生疲于奔命状态下流水线式看病的现状,医生很少有时间能详细询问病史、倾听患者叙述、和患者深入探讨,普遍缺少了与患者沟通交流。当前,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帮助医生解决当下工作的繁忙,但我要说的是,再忙我们也不要忘记和患者及时沟通。

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是中医提出的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中医学认为,人体在气、血、经络等阻滞不通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其实,推而广之,世界万事万物皆是如此。黄河本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然而由于壅塞,多次改道,曾形成地上悬河夺去生命无数。大禹治水深得其要领,以疏导为主的治理方式。李冰父子用分流、泄洪和疏沙的理念修建的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的考验,富泽了天府平原百姓。

国家外交关系就是一件事,沟通!1962年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苏联两个大国站在核弹按钮旁,使人类处于空前毁灭边缘。高参们给元首提出建议,开战前要想办法沟通一次。当时沟通的渠道只保留了书信形式,于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两天内来往书信,结果核弹下架了,加勒比海恢复了平静。

医患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理解的前提是沟通。医生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与患者充分沟通;患者说,希望医生给点时间,从医生那里得到准确信息,而不是夸大的风险和对疾病的无奈。医患之间的知识是不对等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加强沟通。我们对近3年来的医患纠纷事件进行剖析,发现90%以上的事件存在着沟通不畅或缺乏沟通,有的时候因为医生少几句耐心解释,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

我们原来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乔登洪教授,是一位和患者沟通的高手,我发现他当主任时科室从来没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有的病人手术后死亡了,家属还下跪感谢他。他把办公室设在进入病区门口的第一间房,而且从不锁门。乔主任解释说这样方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找他交流。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与患者沟通交流是艺术,也是技术。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医学人文教育需要系统性,不能碎片化。

什么是系统性?怎样才是系统性?我举例说明一下。

近年来,我研读了威廉·奥斯勒的许多著作,我总结他对世界医学人文教育有三大贡献。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 • 奥斯勒

第一大贡献是最早提出了医学的本质观——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有机结合。

威廉·奥斯勒医师始终认为一位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他要求医师“既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又要跟得上最新的医学进展,还要具备人文的素养,更要关心病人在各种状况所面对的挣扎”。这揭示了医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人文艺术。

第二大贡献是他创新了医学教育观——坚持临床教学和提升岗位能力的核心教育理念。

威廉·奥斯勒医师首创了“Bedside(病床边)”的教学观念,在奥斯勒制度中,学习的第三年,所有学生都要进入病房进行“病床边”的训练,要记录病史、查体和进行实验室检测。他要求所有住院医师应全天住在医院之中,除了休息就是待在病房,事无巨细、全方位地监护病人。

2014年,我国建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现了该制度从无到有的裂变性进展。2016年,我国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我们应该借鉴威廉·奥斯勒医师的理论和实践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加强特点规律研究,对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将成果转化为机制和制度,建立中国的住培和专培制度体系。目的是提高医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第三大贡献是树立了医生正确的人生观——修炼品行。

当医生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威廉·奥斯勒医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行走在尘世间却一尘不染,名噪一时却沉稳宁静。他认为“快乐的秘密无他,献身于一份能够让心灵满足的工作而已。他认为,“医师与牧师,修女与护士,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不竞争、不喧嚷的人,是最安静的人。他们的天职就是抚伤、救穷、治病。”

医生的成长,既要感恩于老师和同事的传帮带,还要感恩于病人提供的诊疗机会。患者是医生永远的、最好的老师。

医生要多一些职业自省,善待百人、情暖百家、抚慰百心、安顿百魂。医生要传播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向病人传授健康的重要性和医学的局限性,帮助病人建立对医学的正确认知,让病人理解健康、理解医学、理解医疗、理解医生,共同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