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放血疗法有效吗?

2022年10月01日 208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放血疗法有效吗?
近几日微博上“放血疗法”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众多网友纷纷转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少人对于这种传统疗法提出了质疑。
放血疗法究竟是否安全,这种治疗手段的是否真的有效。这里,本文主要对于放血疗法做出清晰的阐释。

放血疗法,现今又称作“刺血疗法”、“刺血术”,古称“启脉”、“刺络”,和艾灸、拔罐和刮痧等一样,是中医学古老而又独特的治疗方法,顾名思义就是用针或刀等工具刺破或划破选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放血疗法的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文化时期。在人类文明漫长而又曲折复杂的过程中,疾病危害与人类自我保护在相互斗争,并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同时也为医疗行为赋予了最原始的动力。经过长期大量的实践观察与经验总结,古人逐渐认识到了少量局部的放血会使某些身体症状改善,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的积累和传承逐渐形成了放血疗法的雏形。

在中国,放血疗法源于砭刺,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我国最古老的医学方书——帛书《五十二病方》(有人考证约成书于西周或者西周之前)。随后《黄帝内经》的问世,使这一疗法在理论上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例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及有应用原则是“苑陈则除之”。《灵枢·官文》中“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法,其实都属于刺络放血法的范畴。在各个历史不同时期相关论著都有迹可循。就像历代文献中提到在刺血的正式操作之前,古人会采取若干准备措施,包括服药、涂油、加热、扎缚、手捋、拍打,以及心理安慰等。操作上,除了一般的针刺出血外,还有“挑破出血”、“挑断出血”、“针碎出血”、“弹针出血”、“贯刺血络”等说法,也有刀削法和火针放血的记载。

如今放血疗法也同样广泛应用于现代临床。鉴于中医学具有自身经验积累的特点,目前所用刺络针具一部分是对原有针具改造而来,具有利于消毒,又能减小创面的优点,像临床上常见的三棱针、小针刀、火针、锋钩针、圆利针等。另一部分则是后人的创新,如滚刺筒。临床上常用的皮肤针,也是来自后人的创新。放血使用方法以点刺、刺络、叩刺、割刺手法使用频率最高,多在穴位、病灶处、血络处放血,譬如眼部疾病以及高热、头痛时,多取耳尖、太阳穴,以点刺放血为主;皮肤科病症以背俞穴和阿是穴为主,多刺络拔罐或者耳尖放血;运动系统疾病多循经取穴以及在病变附近取穴,多用刺络拔罐为主。

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专家们运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截止至2009年4月份的有关文献进行检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疾病分类标准,总结放血疗法适宜病种共涉及18大类系统,262个病种:呼吸科病症,如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循环系统病症,如高血压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高脂血症,肥胖等;神经系统疾病,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血管性头痛,股外侧皮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等;骨科疾病,如腰扭伤,颈椎病,骨性关节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外伤瘀血性头痛等;五官科疾病,如睑腺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炎、口腔溃疡、流行性腮腺炎、牙痛、急性扁桃体炎、麦粒肿、结膜炎等;皮肤科疾病,如痤疮,带状疱疹,荨麻疹,银屑病,黄褐斑等;还有妇科疾病包括急性乳腺炎;男性病如慢性前列腺炎、男性乳房异常发育、阳痿、早泄、不育、遗精、遗尿等众多病种。尤其对带状疱疹、痤疮、麦粒肿、颈椎病、口腔溃疡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从中医角度进行概括,放血疗法具有主要有泻热、止痛、镇静、消肿、开窍、解毒、祛邪、调整阴阳等作用,适用于急证、热证、实证、瘀证和痛证等病症。同样其也存在相对禁忌症,在临床上我们尽量少或者不对老人、儿童以及妊娠期妇女进行放血,此外精神紧张以及不能配合的患者以及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当然排除在外,并且操作时不可深刺,应当避开重要的大血管、内脏以及神经组织。

在放血过程中,把握放血量的“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治疗的成败。首先,清楚相关的生理知识十分必要:正常成年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而全身循环血量约占总血量的75%-80%,一般如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就会发生休克,这是一次放血的最底线;推理,正常成年人一次放血的安全量应该总血量的1/10,以60kg体重的成年人为例,1g血液约为1ml计算的话,正常成年人安全出血量应为6000*7%*1/10=420ml;危险出血量6000*7%*75%*20%=630ml。换而言之,理论上,一次性放血的安全线控制在400ml-420ml范围内是行得通的。但是对于具体操作而言,我们的临床经验指出大多数病人一次放血量约为10ml-50ml,这是比较合适的。但临床上也有医师治疗高血压病的患者时可一次性放血100ml-200ml。但是前提都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具体对待,同时结合现代医学进行严格的消毒措施,熟悉了解病变局部的解剖结构。此外,还要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宜,不同的疾病之间放血量也是有差别的,比如下肢静脉曲张的病人,患处的淤血量是较多的,因此在放血治疗时可以考虑放血量多一些,如放血量可控制在20ml-50ml左右。同理,如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软组织损伤或者头痛的患者在患处附近若发现淤血或者局部疼痛明显可以相应地多放血。

有人也会疑问放血时血液颜色,通俗地讲,放血操作后流出的血多为紫黑色,是由于病变处多有瘀血阻滞,邪毒积聚,新鲜的血液不能到达以及更换,故呈紫黑色。《灵枢·瘫狂》篇中多处指出“血变而止”,即血色要由紫黑变为鲜红,这和目前临床具体情况也不谋而合。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存在数千年的传统疗法,其操作简单、见效快等优点也为现代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有学者立足现代医学,归纳放血机制就是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主要有退热、止痛、镇静、降压、降低血粘度、强心、活血、消淤、急救、消炎、止痒、抗过敏等。然而,一分为二地看待放血疗法,现今临床上观察较多而研究较少,多数只局限在临床经验总结或病例报道上,疗效亦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操作手段以及方式因人而异,我们还是应当坚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正确看待刺血疗法的功效,不应有失偏颇,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采用放血疗法。同时这种疗法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我们借鉴,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