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机特点

2021年06月29日 339人阅读

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disease,MND)是一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以及椎体束征等。目前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属神经系统疑难病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症特点,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痿证”“颤证”“痉症”等范畴。

一、病机特点

1、湿热蕴毒,内外合邪《素问·痿论篇》曰:“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发为肉痿”,明确提出了湿邪是导致“肉痿”的主要因素。湿为土之气,外感湿邪,加之内伤湿滞或素体脾弱,内外合邪,郁而化热,湿热相蒸,终致脾土受困,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所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脾为四肢肌肉之主,湿热留恋,久则蕴毒,内滞于脾而外流于经,则四肢肌肉痿弱无力。

2、风痰阻络,浊瘀互结肝主身之筋膜,若情志失调,忧思过度,郁怒伤肝,则肝风内生;若风与痰结,风痰上扰清窍,则舌硬言謇、吞咽不利;风痰阻滞筋络,可见肌肉僵硬强直、经筋痉挛等,即《素问·痿论篇》所述“筋痿”之病,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若风气过盛,亦可致肢体震颤,甚至角弓反张等。病久则瘀血内生,痰浊与瘀血互结,阻滞络脉,闭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日久则肌肉筋脉失养,而见肢体痿废不用。

3、五脏虚损,元气败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损是运动神经元病发病的内在原因。《景岳全书》云:“痿证之义,……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命门为元气之根,脾为后天之本,元气的充盛有赖于肾所藏先天之精以及脾胃所化水谷之精的充养,若肾精亏损,脾虚不运,则元气衰败而肢体痿弱无力。“肝为罢极之本”,若肝虚血弱,筋脉失养,则运动功能减退,不耐疲劳。

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危害:

1、上运运动神经元病。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

2、下运运动神经元病。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3、上、下运动运动神经元病混合型。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

“五龙荣肌汤”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是采用一人一方,针对性治疗开方,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可使运动神经元患者控制疾病的发展速度,部分症状得到缓解,疗效理想。

第一步,健运脾胃: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故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能量)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又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是人生存的根本。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使得人体具有一个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血行畅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

第二步,补益肝肾“肝肾同源”:肝与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在脾胃功能虚损较轻或是运化能力尚可,可以兼顾肝肾不足的问题,根据患者个人病情体质情况也可一二步同时进行。

第三步,修复正气,固本培元,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医的理论中有这么两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即人体的抵抗力。祖国医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人体的正气旺盛,如功能正常,气血充沛,卫气固密,使得外邪的侵袭得到防御,不易发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