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如何早期发现胃癌

2017年11月14日 1008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肿瘤,我国每年新发胃癌和胃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胃癌的高发年龄段为55~70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约为2-3:1。新发胃癌患者呈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胃癌患者的比例已上升至3.3%,并且恶性程度高。上海属胃癌高发区。早期胃癌基本可达到治愈,而进展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仅40%左右。因此,早期诊断是改善胃癌预后的关键。


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到10%。造成早期诊断率低的原因很多:一方面,由于胃癌缺乏特异性症状,大部分患者(80%)甚至无症状,导致早期就诊率和胃镜检查率低。另一方面,检查设备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尚有待提高。


胃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年龄在40岁以上(男女不限),并符合以下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胃癌高发区人群(2)幽门螺杆菌(Hp) 感染者(3)既往患有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验血能不能查出胃癌?

体检时化验的传统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对胃癌的敏感性低、特异性差,在早期筛查中基本起不到作用。CA72-4对胃癌的敏感性可达42.6%,但特异性较低,血清CA72-4增高还可见于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


有的医院开展血清促胃液素-17G-17)、胃蛋白酶原IPG I)以及与胃蛋白酶原Ⅱ(PG I/PGⅡ)的比值等检测,以筛查胃癌。但这些指标反映的只是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对贲门癌的风险无预测价值。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黏膜的变化,并可通过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食管癌、胃癌的主要手段。


什么是癌前病变?肠化生要变癌吗?

癌前病变是指已经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学变化,主要是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


国际抗癌联盟(IARC)2000年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引入胃肠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上皮内瘤变分为二级,即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观察随访。若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目前主要采取内镜 下切除治疗。


肠化生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只有不完全型肠化生易发生癌变。因此,不用看到有肠化生就“谈虎色变”,整日担心、焦虑。


胃癌的预防

长期高盐饮食和进食腌熏煎烤炸食品,以及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吃饭速度快、暴饮暴食、吃剩饭菜等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如精神刺激或抑郁)等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摄入蔬菜和水果是胃癌的保护因素:能够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复合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硒等对减轻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提高人们对胃癌防治知识的认识,早检查、早发现也很重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