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一起来了解——系统性硬化症

2022年08月19日 9088人阅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系统性硬化症又称硬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可累及心、肺、消化道等器官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高发年龄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儿童相对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
      系统性硬化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系统性硬化病与HLA-II类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关。当家族中有人出现本病时,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会明显升高。
      另外,本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水平密切相关,尤其是T细胞的功能,当机体的T细胞功能缺陷时,会进一步加重系统性硬化症。
环境因素:
      一些粉尘,如氯乙烯、二氧化硅,有机溶剂以及博来霉素的药物,可能会诱发相应人群发生系统性硬化症的症状。故长期于煤矿、金矿中工作的人群,应当注意这方面的影响。
      有部分学者认为,吸烟也与本病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多隐匿,大部分人的首发症状为雷诺现象(*由小动脉痉挛所致的皮肤苍白、潮红,继而发绀的现象,常见于指、趾。)
      本病标志性的皮肤病变可见于对称性的手指、面部及躯干,经过肿胀-硬化-萎缩三个阶段,出现相应皮肤的非可凹性肿胀、“面具脸”(*面部皮肤受损,造成正常面纹消失,出现面容刻板、张口困难)、色素沉着带来的“椒盐征”等表现。
      另外,当关节周围肌腱、筋膜、皮肤纤维化时,可引起关节疼痛、僵直、畸形。
      累及消化道时,食管处最易出现,表现为吞咽食物时的阻塞感、胃部灼热感等。
      累及至肺时,早期则为活动后气短,此后可逐渐演变为右心衰竭,成为本病最主要的死因,需要引起注意。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本病可见血沉正常或轻度升高,免疫球蛋白的增高,大部分人可见抗核抗体ANA阳性。抗拓扑异构酶(Scl-70)抗体,为弥漫型系统性硬化症的标记抗体;抗着丝点抗体(ACA)为局限型的标记抗体。
      当疾病累及相应脏器时,可通过食管钡餐、胸部高分辨CT、超声心动图等发现。
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早期治疗的目的是阻止新的皮肤和脏器受累,晚期治疗的目的在于改善已有的症状。
      临床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早期或急性期的皮肤水肿。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合并脏器受累者,如环孢素、甲氨蝶吟等,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提高疗效和减少激素用量。
      钙通道阻滞剂是治疗雷诺现象的一线药物,如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前列环素类似物等。有雷诺现象的患者要注意手足保暖,戒烟。
      肺间质疾病早期可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局部免疫反应,吡非尼酮是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研究的特效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从而达到减少细胞和组织纤维化的效果。
      当出现硬皮病肾危象时,应尽早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
      本病的恢复与脏器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凡有心、肺、肾损害者恢复较差。故希望患者能够配合我们,定期复查,坚持用药,避免造成更多的脏器受累。
参考文献:
[1]李小芬,韦夙,王乐,杨有国,莫丽丹,江浩,郑玉萍,廖红丽.系统性硬化症的主要发病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J].药物生物技术,2020,27(04):390-392.
[2]王忞,沈佚葳,胡贤达.系统性硬化病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08):598-601.
[3]叶玉津,尹培达.系统性硬化病[J].新医学,2007,(02):137-13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