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施明话失眠》三十七、中医怎样认识和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017年01月09日 1241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打鼾  俗称打呼噜,是由于呼吸过程中气流高速通过上呼吸道的狭窄部位时,振动气道周围的软组织而引起。不同的人发出的鼾声的性质是不尽相同的:轻者只在劳累、饮酒或仰卧位睡觉时发生;重症者则夜夜鼾声如雷,从不间断,一般称之为习惯性打鼾;有的人发出的鼾声均匀而规律,声音高低一致,一般不伴呼吸暂停,称之为单纯性打鼾;有的则不然,声音忽高忽低,间歇数十秒到数分钟无声无息,时而还发出可怕的怪声,这种鼾声常见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 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紊乱指数超过5次/小时以上者。可分为阻塞性、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和混合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导睡眠图是目前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标准方法。

       据美国流行病学调查初步估计,30~35岁的人群中,有20%男性和5%女性打鼾;60岁左右者,则有60%男性和40%女性打鼾;肥胖者打鼾的要比瘦者多3倍。我国东北的一组调查报告显示,1101名老年人中52%的人有打鼾史。旅途中、集体宿舍内常有人被鼾声吵得不得安宁,周围的朋友、亲人中打鼾者也为数不少。长期以来,除了被当作一种噪音影响他人休息外,人们并不认为打鼾会对患者本人的健康造成多大危害,因而并未被当作一种病理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认识揭示了打鼾与呼吸暂停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睡眠打鼾不仅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主要标志,可以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而且与高血压、冠心病包括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塞、肺心病、抑郁症、急性呼吸衰竭、返流性食管炎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打鼾不再被当作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越来越多深受打鼾困扰的人也逐渐认识了打鼾的危害。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好发于男性成人及更年期后的女性,以中年发病最多。其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但可能系多种因素综合参与,包括上气道解剖因素,呼吸中枢调控功能,神经、体液、内分泌因素,以及性别、年龄、肥胖、遗传、药物因素等。西医主张对早期及轻度患者可采用减肥、规律睡眠时间、诱眠药物、使用舒颈枕、戴口器等,对中、重度患者则采取手术对症治疗。

       祖国医学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称之为鼾眠症,“鼾”者,鼻息有声也,鼾眠,又称“鼻鼾”、“打鼾”、“息有音”。古代文献如《内经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伤寒论》“风温为病,脉阴阳具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诸病源候论》“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等都有生动记载,对鼾眠症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认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肺、脾、肾三脏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导致痰浊内郁,气机不利,阻塞脉络,或痰浊和淤血交结,上蒙清窍,脑失濡养是其病症的主要病因病机。

       中医药治疗一般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益气健脾、豁痰开窍、活血化瘀、疏利气机为基本法则。常用基本方是:丹参、石菖蒲、郁金、赤芍、枳实、清半夏、陈皮、茯苓等,再根据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灵活加减。

       若患者形体肥胖、嗜睡、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以痰湿内阻为主要表现者,则加苍术、白术、白芥子、苏子、苏梗等健脾燥湿,顺气化痰之药。

       若患者双侧扁桃体经常发炎,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夜间失眠,晨起头痛,心烦懊恼,咳痰黄稠,大便偏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滑以痰热内蕴为主要表现者,则加瓜蒌、黄连、胆南星、射干等化痰利气,清除热邪之类。若兼见胸部憋闷,时有疼痛,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色暗等瘀血症状明显者,则加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活血祛瘀之品。

       若患者形体虚胖,思睡懒言,面色苍白,疲惫乏力,纳呆便溏,面色苍白,舌淡脉细等气虚症状明显者,则加黄芪、党参、白术、炒苡仁等健脾益气之物。

       若病程日久,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智能减退、下肢浮肿等肾阳虚亏证候者,则加入制附片、熟地、菟丝子、仙灵脾、肉桂等温助肾阳,益气化浊之属。

       中医学还认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提倡体脑并用,饮食以素食为主,少进甜食,忌酒戒烟,夜间睡眠以侧卧为宜。一般来说,及早发现,合理治疗,坚持科学的饮食作息方式,大部分病人的预后都是比较好的。

( 施明 著名中医失眠专家  主任医师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