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多用玉米须赤小豆煲汤,健脾又祛湿

2015年12月06日 977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这时天气也越来越热起来,有时还会下点雨,人会觉得身上黏糊糊的不舒服。此时养生应顺应大自然的变化。专家提醒,谷雨前后广东地区气温虽然不至于像夏季那么炎热,但空气潮湿,人体易被湿邪入侵,引发各种疾病,此时养生尤其要注重祛湿气,同时也要适当养肝血,不可进食太多温性疏肝的食物,以免肝火旺盛。

养生准则

多选用能健脾祛湿的食材

       节气歌里有“春雨惊春清谷天”,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即“雨生百谷”。此时相比北方,南方气温明显升高。在寒热过渡之际回南天会频频出现,虽然今年不是那么明显,但谷雨后雨量增多,空气湿度也大。“中医观点认为,大自然的特征折射了人体变化,”佘世锋副教授说,“与气候特征相对应,此时人体湿气重,热气偏盛,容易上火,因此养生要注重祛湿气和防止热邪入侵。”

       佘世锋副教授说,谷雨前后湿邪容易侵入人体,引发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皮肤类疾病(如风疹、荨麻疹)和女性月经病、产后病等,因此饮食上要注重祛湿,多选用能健脾祛湿的食材。起居上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体质虚弱的女性、患有风湿病的老人。

       随着气温升高热邪逐渐偏重,阳气愈盛,人体内肝气也愈旺,此时如果还进食牛肉、羊肉、辣椒等温热类食物,人就容易肝火旺,即“上火”。佘世锋副教授说,要少吃这类食物,因为如果春天肝火过旺,到夏天容易出现心火旺盛。在辨别体质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选用女贞子、生地、沙参、麦冬、旱莲草等滋阴养肝血的食材,在养肝的同时不至于导致肝火上升。

提醒

湿邪易致“痹病”

       关节疼痛、肿胀、麻木、酸痛,是中医所称“痹病”的症状,风湿性关节疾病也属于其中。佘世锋副教授说,身体弱的人、本身就有带下病的女性如果在谷雨这种潮湿天气不注意保暖,湿气进入人体而不祛除,可能为以后“痹病”留下病根。“‘痹病’者由风寒湿邪造成,其中湿邪黏滞重着,难以祛除,年轻时可能没什么事,但到了五六十岁后就可能关节疼,甚至一吹风扇就感觉很冷、关节痛。”

养生食材

玉米须、赤小豆和苡仁利水对脾胃虚弱者有好处

       谷雨时节湿气重,佘世锋副教授说:“脾虚湿渗,即脾胃虚弱容易使得外界湿气渗进体内,而外界湿气容易造成脾胃虚弱,两者相互作用,人就容易出现泄泻,即腹泻。”因此可以选用像玉米须、赤小豆祛湿作用强的食材,在煲汤时放入一些,也可以将赤小豆煮成粥。除此之外,苡仁、茯苓、白术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祛湿的同时起到强健脾胃的作用。

此时用水鸭煲汤比用鸡好

       水鸭又称蚬鸭,有利水祛湿的功效,而且滋肝养气,补阴虚,补而不燥,又容易消化。佘世锋副教授建议,谷雨前后可多喝点水鸭和祛湿药材一起煮的汤,既能清补又能祛湿,最好少用鸡肉煲汤。“鸡肉偏温偏燥,这时候吃了容易上火,而水鸭本身性凉,有止汗安胎、祛湿的作用,十分适合大众在此时食用。”

食谱馆

苡仁冬瓜鸭肉汤

原料:苡仁30克,芡实20克,陈皮6克,鸭肉、连皮冬瓜各250克,生姜、精盐、胡椒粉、植物油适量。

做法:将苡仁、芡实、陈皮加适量清水浸半小时备用。将鸭肉去皮去脂肪洗净,入沸水中焯去血水,切成块状,与生姜一起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略炒,然后加入苡仁、芡实、陈皮、精盐、胡椒粉,加适量水煮汤,煮约45分钟后加入连皮冬瓜再煮15分钟即可。一日内分二次饮汤食肉。

养生功效:健脾去湿,利水消肿,理气化痰。

适宜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肾病、水肿、肝硬化腹水等表现为湿热症候的人群

禁忌人群:脾胃虚弱、肾脏虚寒、久病阳虚肢冷者

赤小豆冬瓜茅根饮

原料:赤小豆30克,连皮冬瓜150克,白茅根30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洗净,连皮冬瓜切成块状,加入适量清水后煎煮45分钟即可。如无高血压、腹水及水肿者可加入少许食盐调味,无糖尿病者亦可不用食盐而加入少许冰糖或白糖调味。一日内可分多次饮用。

养生功效:清热去湿,利尿消肿,减轻体重,降低血脂。

适宜人群:胃热、肺热、湿热等症候人群

禁忌人群:脾胃虚弱、肾脏虚寒、久病阳虚肢冷者

什锦竹笋

原料:鲜竹笋50克,香菇、黑木耳、金针菜各20克,猪瘦肉50克,食盐、植物油适量。

做法:将鲜竹笋、香菇、黑木耳、金针菜洗净后用清水浸泡1小时,捞出材料后去水,前三味材料与猪瘦肉均切成细条状。在锅内倒入植物油烧热,加入上述所有材料及适量食盐后反复炒至熟透即可。作为正餐菜肴,可分次随量食用。

养生功效:清热养肝,健脾和胃,降压,通便减肥。

适宜人群:肥胖和习惯性便秘的人尤为适合

禁忌人群:患有胃溃疡、胃出血、肾炎、肝硬化、肠炎者不宜多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