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这个病有点“帕”!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7%

2023年04月12日 440人阅读

手抖不受控制、行动迟缓、身体僵硬……帕金森病虽不致命,但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在第27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来临之际,为更好地普及帕金森病相关知识,4月7日上午,上海天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大飞在医院门诊大厅为前来听课的社区居民作《帕金森病的识别与治疗》讲座,他从帕金森病的症状表现、治疗方法、认知误区、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并为现场居民答疑解惑。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约占全球半数左右,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未来帕金森病患者人数或将持续上升。



帕金森病的症状有哪些?


说起帕金森病,人们印象中的典型症状便是“手抖”。其实,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类。除了手抖,还有以下几个症状。


运动症状可总结为“抖、僵、慢”:是指手、胳膊、小腿、下颌和面部安静时不由自主地抖动;是指肌肉变得紧绷,四肢活动的时候感到僵硬、沉重、不灵活;是指动作缓慢,在日常生活中穿衣、刷牙、洗脸等动作变慢,写字越写越小,走路时无法迈开脚步,以小碎步前进。


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嗅觉减退、失眠、便秘以及认知障碍、抑郁、幻觉等。


正确认识帕金森病,避免这些误区


徐大飞医生表示,临床中,很多人对帕金森病存在认知偏差,从而忽略病情,延误治疗。徐大飞医生根据多年的从医经验,罗列了患者及家属认知中的几个误区,帮助现场居民进一步认识疾病。


帕金森病≠老年痴呆

帕金森病晚期可能发生痴呆,所以很多人容易将两者混淆。老年痴呆早期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但没有明显的肢体活动障碍等躯体症状。而帕金森病主要表现为手脚颤抖、僵硬、行动迟缓等躯体症状,发病早期记忆力多数不受影响。


颤抖≠帕金森病

引起颤抖的疾病有很多,除了帕金森病,甲亢、感染、一氧化碳中毒、脑动脉硬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等疾病也可能引起颤抖,一旦出现颤抖病征,需要及时去神经内科就诊,确诊后对症治疗。


得了帕金森≠寿命会缩短

帕金森病本身不会缩短人的寿命,影响患者生命的“元凶”多是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所导致的种种并发症。


帕金森病≠“不治之症”

帕金森病可以医治“好”,这个“好”不是指治愈,而是好的状态。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以及患者、家属的配合、努力,帕金森病的症状可以控制得好,改善得好,患者能够实现生活自理,生活质量好。

重视帕金森病患者心理健康


结合今年世界帕金森病日的主题“关注心理健康,全面全程管理”,徐大飞医生在讲座时介绍道,帕金森病不单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且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对此,徐大飞医生指出,帕金森病的治疗也应从“心”开始,对患者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专业的干预。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为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认识自己所患疾病的原因、表现和规律,将治疗、用药及疾病有关的常识告知患者,使之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主动运动

减轻帕金森疾病带来的危害,让患者加强锻炼积极主动运动,如吃饭、穿衣、洗漱等,不要什么都替患者包办;如有语言障碍,鼓励患者对着镜子努力大声地练习发音。


与患者多交流,多沟通

家人、朋友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爱护,主动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或绝望心理,为他们建立愉快的工作生活氛围。对于患者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家人应给与积极的肯定。


鼓励患者融入社会

随着病情的发展,帕金森患者会产生自卑感,如不愿到公共场合、回避人际交往、感受孤独恐惧等,这时需多鼓励患者参加社会团体活动,了解外界事物,拓展眼界。重拾有益身心的爱好也是不错的选择。


及时治疗抑郁患者

对于长期患病,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量表测评,分值较高的患者,应给予专业的抗抑郁、焦虑治疗。



如您有帕金森病困难,我们可以帮助您,每周二、四全天神经内科 (三科)就诊咨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