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沉默的杀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

2023年06月19日 26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世界卫生组织將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定为骨密度低于正常年轻成人平均值2.5个标准差以上。骨质疏松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骨量减少(osteopenia)、骨质疏松(osteoporosis)和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fracture)。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由于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脆性增加,以至于在轻微外力下即可发生的骨折。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平均寿命的大幅度延长,人口的老龄化,使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增加5岁,其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就增加1倍。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骨质疏松疾病防治的最终目标。
从临床实践出发,可以将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为:在严重骨质疏松的基础上,由非暴力因素引起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外伤性骨折的区别在于,前者致伤因素很轻,大多是平地摔倒所致;或者没有明显外伤史,如脊柱骨折常以无明显诱因的腰背疼痛而就诊。其病理基础是骨小梁变细、断裂和消失,骨小梁数量减少,使剩余骨小梁负荷加大,发生显微骨折,骨结构遰到破坏。进一步发展,骨皮质内表面1/3逐渐转换成类似于松质骨结构,皮质骨变薄,造成骨强度明显下降,包括弹性和硬度均降低,脆性增加,最后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脊柱骨折、髋部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且多见于高龄患者,脊柱骨折发病率最高,其次是髋部骨折和腕部骨折。脊柱骨折由于损伤很轻甚至无损伤,在体重的重力作用下即可导致脊椎变形、压缩性骨折,很容易误诊和漏诊。半数以上的妇女一生之中至少会发生一次脊柱骨折,而仅有1/3的脊柱骨折得到了临床诊断。
骨质疏松性骨折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髋部骨折因其致残、致死率高,后果最为严重。65岁以上人群中,女性有20%~30%、男性有10%~20%发生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髋部骨折,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易并发肺部或泌尿系感染、心血管疾病,约10%~20%的病人死亡,50%需要终生护理,无人能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水平。尽管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不会直接死于骨质疏松本身,但骨质疏松性骨折会引起疼痛、破坏自身形象和丧失劳动能力,并且造成老年人长期机体功能下降。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妇女,数年后日常行动困难者是无骨折的2-6倍,这些功能的下降增加了跌倒的危险,而害怕跌倒又往往会导致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进一步下降,从而不能生活自理,导致生存质量下降。
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性疾病,初次骨折发生前由于没有前期症状,因此其诊断常常是因非暴力性骨折住院时才能明确。尽管骨科医生都很清楚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但由于注意力集中在骨折处理的技术方面,所以常忽略骨质疏松的诊断及危险因素的评估。研究表明:因骨质疏松发生过骨折的病人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增高,对骨质疏松诊断明确的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再骨折的发生率。除此之外,遗传因素,身高和生活方式以及医疗状况都与骨折发生有关。
骨折的发生有赖于受伤机制、作用力的大小和骨的强度。通常我们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与骨本身的强度有关(如骨的矿物质密度BMD),另一类与受伤机制有关(如跌倒的方向)。因此,临床医生重视这些危险因素,才不至于遗漏诊断,积极采取相应的颈防措施,有效地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而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是行微创骨水泥注射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