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第一篇 认识我们的血管

2021年10月31日 1128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每天,我们都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从广阔的海洋到绝岭的雄峰,从复杂多变的气候到生生不息的万物,从我们居住的星球到浩瀚无边的宇宙。我们正处在一个探索一切未知的最伟大的时代。我们的视野是如此之广、触角是如此之远,早已远远超过“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远远超过我们所能看见的极限,也许只有思维的尽头才是真正的尽头!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那就错了。我们每天还在认识人类自己!从“昨天”的“人”到今天的“人”,从生物性的“人到社会性的“人。认识自己,有时比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困难!对人体自身结构的认识,包括对血管的认识,对心血管系统的认识,就是这样。

       第1章   血管的历史

   人类对血管及循环系统的认识,是伴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让我们跟随从远古走来的人类脚步,看看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自身生命之河——血管。

一、古人的认知

古埃及文明时代,人死后尸体被常制成木乃伊。在长期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古埃及人就已掌握了一定的原始的解剖学知识。从目前保留的一些珍贵的古埃及医学文献,如《埃伯斯纸草书》(“Ebers Papyrus”)、《埃德温·史密斯纸草书》(“Edwin Smith Papyrus”)等来看,当时的“专业人士”如巫医,对心血管系统已有初步认识。纸草书一种古老的书籍,因文字记录在纸草纸上而得名。纸草纸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纸草纸及纸草书因此得名。纸草纸在英语中写作papyrus,这也是英文中“纸(paper)”一词的词源。《埃伯斯纸草书》是一卷长20公尺宽30公分的大卷草纸,据考证,大约写于公元前16世纪甚至更早,距今已差不多四千年。该书记载了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包括药名、服药的剂量和服用的方法,以及一些疾病的外科处理。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医生秘诀的根本,就是心脏运动的知识,血管从心脏通过人体各部,因此任何医生……在触到头、手、手掌、脚的时候,到处都会触到心脏。因为血管是从心脏伸向人体每一部分的。”这恐怕是最早的关于人类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文献记载!那时的埃及人已知道心脏的准确位置,知道心脏是血管的来源,知道血管是中空的,知道血液及心脏有共同的关系、血液从心脏供应至全身等等。埃及人把心脏看成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的生命和智慧之源。因此他们在制作木乃伊时,才把心脏留在体内。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古埃及人无法真正区别血管、神经、肌腱及其它管道类似组织,对血液循环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大体解剖的水平,更多情况下,古埃及人是从迷信、巫术的角度来解释心血管系统,但就是这些原始、初级、但不乏某种程度准确性的成就已足以让现在的我们感到震惊和钦佩!

同样值得我们钦佩的还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睿智的先人。还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本集之前医学之大成者的巨著——《黄帝内经》(图1)。


       

         图1 黄帝内经

它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黄帝内经》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对心血管系统及血液循环的近乎准确的描述。

《黄帝内经》描写了心脏的跳动性及其与血管的关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独动不休”、“心者……,其充在血脉”、“心主身之血脉”;提出类似血管的“经脉”概念、以及“经脉”的不同类型及流向: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经脉者,受血而营之”、“脉有阴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经满气溢,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阳”血脉的流向是从纵行的大的“经脉”到横向的较小的“络脉”再到更小的“孙脉”,“阴”血脉的血液流向恰好相反。此外,对肺脏、肝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也有一定介绍:“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己,故动而不止”、“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心行之,人静则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血液)循环”的初步概念——“相输如环”:“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总结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经脉流行,环周不休”。

二、近代的探索

尽管东西方的先人们在最开始阶段均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人类对血管、心血管系统的认识却坎坷了许多、停滞了许久。由于宗教、统治思想等的影响,人体解剖被严格禁止(在这点上东西方立场惊人相似!),相关科学领域的探索进入一个长时间的“黑暗时期”。在西方,长期居统治地位的是公元2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家盖伦创立的解剖学理论(他现在仍然是公认的西方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在其经典的解剖学巨著《医经》中,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及内脏器官都有较详细而具体的叙述(图2)。他把一部分从动物身上得到的解剖知识应用到人体,因此其理论不乏许多主观臆测并存在许多错误。比如,他认为人的心脏的中膈上有许多看不见的小孔,血液可以自由通过,人的肝脏像狗的一样有五叶,肝是静脉的发源地等等。

        

        图2 《医经》插图

他还指出,人体中有两种独立的血管系统:提供营养物质的蓝色血管系统,以及为肌肉活动提供动力的红色血管系统;血液散布到全身后,依靠不可见的“灵魂”将其推回,犹如潮水的涨落一般。盖伦的解剖著作,在很长一段时期曾被奉为经典,中世纪的教会又严禁解剖尸体,致使人们无法纠正这些错误。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543年。正如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如果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那就是1543年,那年有两本经典的近代著作问世了,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另一本就是维萨留斯(Andreas Vesalius)所著《人体的结构》(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图3)。

维萨留斯曾当过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医生,也担任过大学的解剖学教师。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不顾重重桎梏采用尸体解剖法来进行教学和研究人体构造。他既是解剖学家,也是一流的美术大师。在他亲手绘制的插图中,人体标本都表现出生活中的各种姿势,有的仰首,有的沉思,有的取自绞刑台下,还带着绳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即便是最枯燥的骨架,看上去也充满了生机,因此他绘制的插图也被称为“活的解剖学”。


        

         图3  《人体的结构》插图

《人体的结构》一书的意义,如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为天文学开创新纪元一样,成为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本著作纠正了统治千余年的古罗马医学权威盖伦有关人体的错误描述,以丰富详实的实践资料精确描述了人体的结构,其中,关于血管和循环系统的发现最为重要。维萨留斯纠正了盖伦关于“心脏中隔存在小的空隙,血液可以自由通过”的错误论断,指出心脏中隔是不透水的。他还发现并命名了二尖瓣,并解释了它对血流推动的作用。同时,他也提出了心脏收缩与动脉搏动的一致性。维萨留斯唯物主义的治学方法,打破了长期以来宗教的精神禁锢,触犯了教会的权威,因而遭到了教会的指责和迫害,最终病死于流放途中。

距离维萨留斯的《人体的结构》发表不到一个世纪,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过不懈的努力,完整地、精辟地提出了血液循环的伟大理论(图4)。


         图4 哈维人体循环示意图

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哈维因为这一杰出成就,使得他成为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巨匠。

哈维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最先形成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约250公斤)血液从心脏排入主动脉。这一重量已远远超过了全身所有血液本身的重量,甚至超过了一个正常人的体重。因此,哈维意识到了血液可能在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此后,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最终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哈维的理论认为:心脏的收缩,是输送血液的动力;脉搏,是由于血管充血扩张而产生。右心室排出的血液,经肺动脉,肺脏和肺静脉,进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送达身体各部,然后由体静脉回到右心室,这就是一次循环的完成。哈维还进一步指出,流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完全一样;左右心室的作用都是接纳和推动血液,只是左心室接纳的是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哈维通过实验证明,心脏每20分钟排出的血液就等于身体内血液的总量;因而血液在流动中不可能完全耗尽,只是在不断的循环流动。哈维也通过实验说明了血液的流动方向,指出静脉血都是向心脏流动的,静脉瓣的作用就在于防止血液倒流。最后,哈维否定了血液循环的起点在肝脏的错误论点。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哈维无法证明动脉血是如何进入静脉血管中的。不过他曾推断: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一定会有某种肉眼见不到的起连接作用的血管,这就是后来通过显微镜才被发现的毛细血管。

至此,人体血管的基本构成和心血管系统的完整轮廓终于初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2章   血管与血液循环

历经数千年不懈的探索,人类终于对自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来一睹血管和循环系统的世界吧!

一、血管的类型

人体内血管众多,我们首先从方向、大小、厚薄和颜色等方面来认识血管的不同类型(图5)。


       

图5  血管的方向与类型


1. 血管的方向

血管有方向之分,按流向分成动脉和静脉,动脉血是从心脏发出而流向身体各个部位,静脉血则从身体各个部位返回心脏,二者在身体各个部位交汇之处便是毛细血管网。

2. 血管的大小

血管也有大小之分,动脉是越向前走越细,静脉是越向前走越粗,两者交汇的毛细血管当然是最细的,而动脉和静脉离心脏越近,管径就越粗。动脉有点像树的根系和枝系,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长,都是越来越细;而静脉就有点类似水系,由小溪汇成小河、小河汇成大河、大河汇成大江,越来越宽。

3. 血管的厚度

血管还有厚薄之分,动脉壁的厚度要超过同等级别的静脉壁,这与动脉内血流速度和血流压力均要远远高过静脉有关。动脉的出血是“喷血”(压力高,形容为“喷到天花板”并不过分),而静脉的出血是“涌血或渗血”(压力低,出得慢)。动脉壁和静脉壁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而毛细血管则极为菲薄,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形成,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毛细血管管壁内的血液与管壁外的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养分的交换,正是《黄帝内经》所云“阴阳之血交会之处”,也是当年威廉•哈维推测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连接之所。毛细血管管径平均7~9微米,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难怪当年威廉•哈维无法发现!毛细血管遍及全身各处。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300亿根以上,长约11万公里,足可绕地球2.7圈。

4. 血管的颜色

此外,血管还有“颜色”之分。看看所有有关人体血管、循环系统的示意图,血管都用两种颜色标记出来,红色的是动脉,蓝色的是静脉。其实,这里的“颜色”实际上是指血管内血液的颜色。真正血管表面的颜色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的,而血管内血液,则由于所含氧气浓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的不同而表现出颜色的差异。富含氧气的动脉血颜色鲜红,静脉血则颜色暗红。而一些表浅的可以透过皮肤看见的小静脉则显得接近“蓝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青筋”了。

5. 血管的作用及分布

动脉与静脉在体内是各司其职。动脉负责输送身体各个部位所必须的氧气、养分,静脉则负责回收各部位代谢所产生的废物,而两者交汇的毛细血管网就象各种物质进进出出的“交易所”。

在人体内,动脉和静脉往往是结伴而行,有动脉的地方一般总有一条名称相同的静脉。但是,动脉和静脉是各行其道的,就如同铁路的上行线和下行线一样严格,绝不“越轨”。一旦“越轨”,问题就来了,这在医学术语上称之为“动静脉瘘”,严重者可致截肢、心衰等症。

二、心脏与血液循环

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而血液的流动是靠心脏来驱动的。心脏就是循环系统的“泵”,通过心泵,全身的血管才能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而密闭的血液循环体系。

1. 心脏结构

简而言之,心脏有四间“房”、两堵“墙”和六扇“门”,标准的“田”字型布局(图6)。


       


        图6 心脏结构示意图

四“房”指的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心腔;两“墙”指的是房间隔和室间隔(也就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的间隔);六“门”指的是四个心腔与心外大血管相通的四个开口以及四个心腔内部的两个开口(二尖瓣和三尖瓣)(图7)。这看似简单的结构可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探索、争论才得以确认的!在正常情况下,“墙”是绝对“密封”、“防水”的,而“门”也是严格单向开放的(只能朝一侧打开,反之则关闭),这两点有力保证了血液在心脏内各腔室间以及在心外血管内的单向流动!使得正常的血液循环可以进行!当然,在少数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墙”上有洞(“房缺”或“室缺”)、“门”关不严(“瓣膜关闭不全”)等,也是会造成严重影响的。


        

          图7 心脏瓣膜示意图

有了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密闭的、精巧的体系,血液得以在其中循环往返、周而复始。生命不息、奔流不止!奔流不止、生命不息!这就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机体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也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血液的全部机能才得以实现,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包括心脏和血管自身)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全身的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导致死亡。而如果某个局部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则导致该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坏死。

2.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根据其循环路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体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养分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再将代谢废物带回心脏,因其在体内走行路程较长,流经范围较广,因此又称大循环;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之所以称为“小”,是循环距离较体循环为短的缘故,绝非指其功能。实际上它所起的作用也非常大-可说是无法替代,主要是将体循环带回的缺少氧气的静脉血从心脏输送到肺,在肺完成交换,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后再带回心脏,再由体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最终与体循环完成“完美对接”!

体循环的具体过程包括:左心收缩,将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射出,进入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动脉,并到达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经过毛细血管网内的氧气及养分的交换,动脉血变成携氧较少、携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再经过各级静脉回流入右心。

肺循环的具体过程包括:右心收缩,将由体循环返回右心的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经各级分支到达肺泡的毛细血管,通过与肺内新鲜气体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静脉血重新变成动脉血,再经过各级肺静脉,返回左心(图8)。

      

     

图8  肺循环示意图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血液循环比作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体循环相当于自来水厂向千家万户供水、用水并回收污水,而肺循环则相当于污水回流到自来水厂后的去污净化过程。

三、主要动脉

下面,让我们从心脏出发,顺“流”而下,去具体认识下人体的主要血管吧(图9)。


         

        图9  全身动脉示意图

 

1. 胸部动脉

动脉血出心脏后流经的第一段大血管便是升主动脉(图10)。因为走向是朝上的,故得“升”名。升主动脉段是距离心脏最近的血管,因而承受的血压最大,血管管腔也最粗。它的根部发出两支较小的血管,你可千万别小瞧这两支小血管,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冠状动脉(图11)。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泵”和“发动机”,心脏的收缩是血液前行的动力。心脏与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一样,也需要补充氧气养分、排除代谢废物,这靠的就是冠状动脉。


      图10  胸主动脉示意图

 

   

         图11  冠状动脉示意图

“发动机”的能量供应如果出了问题,后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导致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发生障碍甚至陷于停顿!

升主动脉继续前行,不过方向开始调整,逐渐向左、向后,并开始缓慢朝下,就像长江浩浩荡荡通过金沙江段、黄河穿越陕西省一般,最终在上胸部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走行方向来了个180度的大拐弯,过渡到降主动脉段。这一“转身”阶段,由于走形酷似“弓形”,所以这段血管被称作主动脉弓,而“转身”完成后便成为降主动脉。在降主动脉段发出的主要分支是若干对细小的肋间动脉,它们对于脊髓的供血有重要意义。

2. 头颈部及上肢动脉

主动脉弓从右向左依次向上发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三根分支动脉,俗称“三根毛”。

颈总动脉沿着气管两旁一路向上攀登,到了喉结水平时,就分叉成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这个分叉处比较表浅,当我们把脖子扭向一边时,可以摸到另一边有一长条竖行的、叫作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在这条肌肉的前缘能明显地触及颈总动脉分叉的搏动。颈内动脉主要负责大脑的血液供应,而颈外动脉则给大脑以外的头面部外围器官供血。我们知道,头面部这些组织是人体的用血“大户”,所以,颈动脉的血流量是非常大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抹脖子”主要“抹”的就是颈动脉,因为它出血“效率”高,且立刻导致脑缺血。

锁骨下动脉主要是负责上肢的血液供应,此外,它在颈部还发出左、右椎动脉向上进入颅腔,供应大脑的后五分之二组织,其地位也不容小觑。血流从锁骨下动脉出来后,依次经过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指动脉等,最终到达手指末端(图12)。在上肢的动脉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腕关节处的桡动脉了,它不仅是我们平时数脉搏次数的触摸部位,更是中医“切脉”之所在。作为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有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桡动脉的脉象即可洞悉人体的风云变幻。


         

     

图12  头颈及上肢动脉

      3. 腹部动脉

血流经过降主动脉继续向下行,穿越膈肌后,就进入了腹主动脉段,这段主动脉主要负责腹腔脏器的血液供应(图13)。

       

图13  腹部动脉示意图


首先发出的主要分支动脉就是“腹腔干”。光听名称,就知道够“霸气”——负责腹腔供血的“骨干”!腹腔干先后又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等下一级分支,直接为胃、脾脏、肝脏、胰腺等几乎全部腹腔内实质脏器供血。接下去,腹主动脉又依次发出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等主要分支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负责小肠和大肠的血液供应,对正常的消化道功能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与前面几根腹部的分支动脉都担负消化功能不同,一对肾动脉担负的是“排毒”重任(图13)。肾脏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它是机体绝大多数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必经之所,这也是它那不太高雅的“下水道”的绰号的由来。正是通过肾动脉,每天约有2000升的循环血流进入肾脏,将机体的代谢产物,如水、电解质、肌酐、尿素及其他“毒素”、“废物”源源不断排出体外。此外,除了协助“排污去秽”,肾动脉还兼具血压调控的功能,高血压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肾血管性高血压”。


        图13  肾血管示意图

      4. 盆腔和下肢动脉

4. 盆腔和下肢动脉

告别了腹腔干、告别了肠系膜上、下动脉以及肾动脉,腹主动脉也来到了自己的尽头。在盆腔入口处,也就是大概在肚脐的位置,腹主动脉一分为二,化成左、右髂总动脉继续下行(图14)。髂总动脉分出髂内动脉供应生殖器官和臀部,主干则过渡为髂外动脉,再在大腿根部从腹股沟韧带下方“钻出”,成为股总动脉,正式宣告动脉主干已离开躯干部分(胸腔、腹腔、盆腔),进入下肢。


        

       图14  盆腔及下肢动脉示意图

此时的血管直径已从刚出心脏时的2-3厘米(升主动脉)缩窄为不足1厘米。尽管已明显“瘦身”,但股总动脉仍忠实的执行着向下肢输送“补给”的作用,它在大腿根部分为股深动脉和股浅动脉两部分,股深动脉主要负责向大腿组织供血,而股浅动脉则继续向下跋涉,到膝关节附近成为腘动脉,再到小腿处分叉为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直至足部的足背动脉、趾动脉等末梢动脉。

也许是之前的历程太过“激扬”,下肢段的动脉显得有些“举步维艰”。管腔逐步减小,血流也减少,加之行走在下肢众多肌群的“怀抱”之中,肌肉和韧带收缩导致的“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因此,下肢动脉的“命运”并不平坦,是人体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高发区。

五、主要静脉

从心脏射出的血液经过动脉内脚步迅捷的“远足”后,在毛细血管网中完成血液循环中养分与氧气交换,然后就该进入静脉并开始返回心脏的旅程了,因为是“返程”,所以步履就比较缓慢而安静。

1.逐级回流的静脉

前面说过,动脉和静脉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且有相同或相近的名称。从心脏到周围,各级动脉由粗逐渐变细;而从周围回到心脏,各级静脉由细逐渐变粗(图15)。从涓涓溪流的小溪到宽阔舒缓的江河,人体上下半身的血液经过各级脉的回流,最终分别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这是两根非常粗的静脉,直径可超过3厘米。走完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这一段路程后,血液便到达了此次行程的终点——心脏。同时,新一次伟大征程的起点又在脚下,澎湃的循环系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图15  全身静脉图


2.静脉的深与浅

人体中,除了与腋动脉、股动脉等同名的一套深静脉系统,还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一套浅静脉系统。深静脉是静脉血回心的主干,多数行程都隐藏在肌肉间隙,位置较深,在体表一般无法看见。相比之下,浅静脉就显眼多了,它们走行在皮下,非常表浅,很容易被看到,老百姓一般称之为“青筋”。如果是皮下脂肪较少的“骨感”美女,这些“青筋”可能会更加明显。这些浅静脉的作用是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回流血液,并注入深静脉。

3.回收腹腔血液的门静脉

门静脉是人体内一套特殊的静脉系统。这些静脉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等,主要是负责回收肠、胃、胰等腹腔消化系统脏器的血液(图16)。与一般静脉不同,这些静脉并不直接向心脏回流,而是先汇合成门静脉并进入肝脏,通过肝脏后,再经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回流到心脏。

门静脉系统中流淌着的虽然也是静脉血,却富含大量刚刚从肠道消化吸收而来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经过门静脉系统被运送到肝脏——人体最大的能量合成、蛋白质合成场所,充当基本的合成原料。因此,门静脉系统在人体的合成代谢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图16  门静脉系统

       

以下几段放到最后:

人类每天都在进步!科学每天都在进步!

对于人体,我们似乎已经了解了不少:从宏观解剖,到局部解剖;从器官、组织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从蛋白质,到遗传组DNA;从结构,到功能……。了解得越多,我们惊奇地发现,未知的也越多!

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追求似乎永远没有终点,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也同样不会有终点。我们仍将不得不继续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的过程,我们也一定会这么走下去。正如血液的循环往返、地球的日夜更迭。这就是生命!这也是人类永远的使命!

 


本文摘自冯睿教授出版的书籍《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