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什么人得了抑郁症?

2017年08月03日 2079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是一种内心感受、体验出现异常的疾病。对患者来说,痛苦是实实在在的,绝非幻觉。但旁人却难以发现或难以理解他的异常,甚至会嘲讽患者“庸人自扰”。一旦患者得到确诊,有些亲属又视之为“不可思议”、“奇耻大辱”。这类观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甚至会加速其走上自杀的绝路。为避免悲剧的发生,我们应尽早了解患者的感受。




一个得了抑郁症的人,会有下述部分或全部的表现:


(一)情绪

1、抑郁情绪持久化。患者感觉“高兴不起来”、“很难开心”、“悲观绝望”、“烦恼忧愁”、“悲哀痛苦”、“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或“体验不到喜怒哀乐”、“有如行尸走肉”。低落或抑郁的情绪几乎天天如此,往往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部分患者具有双相情感障碍,会突然兴高采烈、滔滔不绝、好管闲事、挥霍无度,但很快又像从山巅跌入深渊,抑郁异常,难以自拔。


2、抑郁情绪与现实处境不相称。患者可以在身处顺境时心情不好,令旁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连患者本人也无法解释。就算在生活、工作或健康方面有点不如意,患者烦恼、纠结和抑郁的程度往往会远远超出正常反应,令旁人感叹“连这点事都想不开、放不下!”而且,在不如意事件消失之后,患者情绪依然不见好转。


3、抑郁情绪具有隐蔽性。患者往往内心体验抑郁而无外在表现,旁人也就难以发现其异常之处。有些患者看似开朗爱笑,独处时却默默流泪,深感“做人太苦”、“不知路在何方”。只有在医生询问时,患者才会谈出抑郁心境。在病情加重时,患者才略有外部表现,例如:双眉紧锁、双唇紧闭、低头下视、眼神忧伤、面色无华、长吁短叹,与人交谈或看电影、看电视时易伤感、易流泪。


4、抑郁情绪不经治疗难以消除。一般的安慰、劝解、鼓励、改变环境甚至天大的喜事都难令患者释怀、振作、开心。即使开心,高兴的感觉也是稍纵即逝。如果不加治疗,患者的抑郁情绪不会逐日淡化,反会慢慢加重,并日益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


5、抑郁情绪常常伴有焦虑、易激惹或躁狂等症状。约有90%的患者存在紧张、恐惧、害怕、惶恐不安和坐卧不宁等焦虑症状。实际上,抑郁症与焦虑症经常并存,而且两者会相互诱发。约有46.9%-82.4%的患者有情绪不稳、易激惹症状:常因小事而暴怒、冲动,咬牙切齿、摔砸东西、打骂他人。有的人易激惹症状表现突出,甚至能掩盖其抑郁心境。还有患者情绪就像过山车,抑郁和躁狂交替出现,情绪低落时思维迟钝、言语减少,情绪高涨时思维敏捷、言语极多甚至具有感染力。此外,部分患 者的抑郁情绪会有早晨明显、晚上减轻(即“早重晚轻”)的特征。


人在遭遇不幸、身处逆境时易有抑郁情绪。抑郁情绪不等同于抑郁症。抑郁情绪只有在具有上述特点时,才能被视作抑郁症的抑郁情绪。


(二)思维



1、自我评价过低。患者自卑观念突出、自信心严重不足,坚持认为“我没有能力、没有用处,我是废物”、“我一无是处、令人讨厌”、“我虚度光阴、一事无成”、“我微不足道,可有可无”、“我没有前途、毫无希望”、“我病入膏肓、寿不长久”。患者还会自责“给大家带来困难和负担”、“对不起父母、同事和领导”。严重者会有自罪观念


2、注意力胶着、记忆力反常。患者无法转移注意力,整天想着一件事(例如治病、中奖、练功、上网等)或一个人(例如恋人、“敌人”或“神医”等),显得出奇在意、出奇执着,对于旁人眼中的“应做之事”反而漠不关心、毫不在乎。该思维特点常常导致患者有强迫性或上瘾行为,例如难以戒除的网瘾、酒瘾、赌瘾、毒瘾甚至性瘾。部分患者则以工作狂、购物狂甚至宗教狂形象示人。,认为自己“恶贯满盈”,应该“依法严惩”。即使旁人由衷夸赞患者,也难以改变其想法。


患者还会反复忆起往事及其细节,每次回忆都会“痛心疾首”、“悔恨交加”,或有身临其境的再次体验之感。对于近日之事乃至即刻之事,患者却回忆困难。因此,“丢三落四”成为常态,患者为寻找物品耗费大量时间。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字、文字或流程等信息,患者深感力不从心、过目即忘,工作、学习和生活自然也就错误百出、效率低下。


3、分析、判断等认知能力下降。由于大脑功能受到抑制,患者难以正确了解自身状态,无法正确解读他人意图,所以常给人“不辨是非、不分好坏”的印象。因为错误分析、歪曲判断,患者抱有病态观念和妄想,一方面容易与人交恶,例如整天怀疑别人在议论、指责、鄙视甚至要迫害他(被害妄想),或怀疑配偶不忠从而苦搜证据(嫉妒妄想)。另一方面,患者又极易被人欺骗、利用。患者会坚信某人、某事对其特别重要,是他的“救星和希望”,是他“生活的全部”,为之耗尽精力、财力甚至健康却毫无怨言,并且不容他人置疑、反对。


4、思维迟滞或奔逸。部分患者联想困难,感觉“脑子变笨了”、“想事很费劲”、“脑子不管事”,与人沟通时反应迟钝、答非所问或辞不达意,遇到问题时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或六神无主。另一部分患者则会多思多虑,感觉“脑子转个不停”,只要醒着就会东想西想、心猿意马。患者自觉想得太多、太累以至于“脑子发疼、发烫”,但却无法让脑子安静下来。患者常常一会儿一个想法,被旁人视为“主意多变、不切实际”。


(三)行为

1、无作为或乱作为。患者常感虚弱无力、精神不济,即使做点小小的家务也会疲惫不堪,只能躺着或坐着,无所事事。对于工作、学习和以往爱好均无兴趣、无热忱、无干劲。个人生活不修边幅、邋遢至极。待人接物消极被动、拖拉懒散。严重者可呈木僵状态,呆若木鸡、缄默不语,饮食起居不能自理。


部分患者为减轻内心自卑感、负罪感,会缺乏理智地“做好事”,例如狂买东西到处送人或盲目帮助别人以至于自身拮据,被人视为“同情心泛滥”、“视金钱为粪土”。部分患者因感躯体不适,会成天求医问药、作遍各种检查,或坚持错误、过量的体育锻炼以至于身体受伤。还有部分患者坚信自己“罪不可赦”,会整日忏悔、赎罪。


2、具有自杀倾向或杀人冲动。据估计,约60%—90%的自杀死亡者患有抑郁症,有2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自杀想法萦绕于患者脑海,挥之不去。这与患者神经生理活动异常具有密切关系,绝非单纯的思想问题。患者并非真心不想活,所以在刚开始想到自杀时会对人有所暗示或发出求救信号,例如感叹“活着没意思”、“还是死了好”、“我想活,但不是这种活法”。如果家人亲朋不予重视、及时送医,患者最终会因为不堪忍受患病状态和自杀念头而走上不归路。


自杀欲是抑郁症的重要特征。自杀行为在抑郁症初期、中期乃至恢复期都可存在,且具有严密的计划性、隐密性和伪装性。患者可能一方面自称已经康复,不再愁眉不展、寡言少语,反而谈笑风生、活泼好动,令家人放松警惕甚至由衷高兴,另一方面却暗忖方法、静待时机以便成功自杀。部分患者在一次自杀未遂后,还会再度尝试。所以,家人和医护人员应保持高度警觉!


小部分具有易激惹症状的患者可在暴怒、绝望等激情状态下失控伤人、毁物、杀人。小部分患者在自杀前因为怜悯子女、配偶无人照顾而先将家人杀死。还有小部分患者在迫害妄想或嫉妒妄想支配下杀人。


(四)躯体症状


1、睡眠障碍。90%以上的患者睡眠不好,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沉或彻夜不眠,好不容易睡着又多梦、早醒。患者常常半夜醒来之后难以再次入睡,或者每天都比常人早醒2至3小时。极少数患者会睡眠过多、过度。抑郁症的发作、加重及好转都与睡眠状况息息相关。睡眠障碍严重者,抑郁症状也严重;睡眠改善,抑郁症状也随之好转。仅服安眠药对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几乎无效。


2、食欲异常。由于大脑与胃、肠等脏器间的神经脉冲流不畅,部分患者无饥饿感、无食欲,吃得少喝得少,甚至出现不吃不喝的厌食症。另一部分患者则无饱胀感,毫无节制地大量进食甜品等碳水化合物,出现欲罢不能的贪食症。食欲异常还经常伴有便秘、腹胀等胃肠不适和排尿少、排尿困难、唾液少、汗液少等问题。


3、对疼痛敏感,易有慢性疼痛。抑郁症会抑制人体中内啡肽的正常释放,而内啡肽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因此患者对疼痛的感受阈值明显低于常人,所以对于疼痛异常敏感。一般性的疼痛就会让抑郁症患者饱受煎熬、度日如年。甚至在无外界刺激、无器质性病变、无骨骼错位的前提下,患者亦能长期深刻体验头痛、背痛、胃痛等各处疼痛,并被迫四处求医,但是只有38%的医生会想到疼痛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此外,患者还易全身疲乏无力,并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慌心悸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性欲缺乏或亢进、月经周期紊乱或闭经等内分泌功能障碍,胺类、酶类、脑肽等生化代谢障碍以及水、电解质、糖和维生素等物质代谢障碍。 研究表明,躯体症状大大降低抑郁症的识别率。加上抑郁症患者陈述时常常思路不清、观点不明,非精神科、非心理科的医生极易误诊。所以,患者经常耗时数年、耗资数万在不同的医院、科室和医生之间“漂泊”。


有一部分患者,会求助于民间所谓的附身“菩萨”、“大仙”、“神婆”,吃香灰、喝“仙水”、烧纸钱,迷信甚久却不见病情好转。还有一些信佛人,未能正确理解佛法与医学、科学的关系,将所有身体不适交由佛菩萨处理,自己坐等奇迹发生,甚至将求医问诊视作对佛菩萨的背叛。只有部分患者最终能在正确治疗后认识到,长期困扰他们的躯体症状缘于抑郁症。

特别说明:抑郁症的病情有轻有重,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不会具备所有标准症状,所现症状也未必都能达到诊断标准。因此,只有正规医院的精神卫生科医生或心理卫生科医生才能对病人是否患上抑郁症作出较为可靠的诊断。 

 

即使病人本身是医务工作者,也不应在连旁人都看出患病苗头时还自以为是地拒绝就医,因为病情正在加重的抑郁症患者常常忽视或者错判自身状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