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越来越多的透析者-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

2021年03月09日 790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著名北京作家史铁生先生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匆匆离开了人世,我们在为他“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从关注“残疾的人”到关注“人的残疾”思考感动的同时,也感谢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完全没有肾脏功能的史铁生可以依靠透析技术多存活了十几年的生命,使这位深邃睿智的思想家有机会留给我们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像《命若琴弦》、《病隙碎笔》、《扶轮问路》等都是他在透析的过程中的思考,尤其是他对爱、对疾病、对死亡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感动了多少中国人。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张凌

其实从2000年开始北京市的尿毒症病人发现寻找透析医院很困难,尽管各大医院纷纷扩大透析机位可是还不能容纳不断增多的透析病人。透析室里人满如潮已经成为节假日里医院的一景,许多初次来到透析室的社会人士都会发出惊叹“怎么会有这么多透析病人啊!”其实不光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逐渐增多,已日益成为政府和百姓关注的话题。

根据国际肾脏病组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近几年终末期肾脏病(慢性肾衰竭,或称尿毒症)发病率及患病率的统计,表明ESRD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增高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每年新发生ESRD病人)增长最快,达8%以上。以我们的近邻日本为例,这个一亿多人口的岛国透析者在2009年底已达290,695人,超过每百万人口2000人,最长的透析病人存活时间已超过40年,而美国、欧洲、新加坡、香港以及台湾地区的情况也是大致如此。目前我国的透析医疗技术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最长存活透析病人存活时间也超过25年,但是终末期肾脏病毕竟是一种累及全身多个重要脏器的严重慢性疾病,透析机仅仅是人工肾脏,还不能替代正常肾脏的诸多生理功能,如内分泌功能,患者可能发生营养不良、高血压、贫血、骨病、心脑血管病、感染等多种并发症,所以在长期的透析生涯中还需要肾脏专科医师保驾护航,需要经常调整或配合不同的药物治疗,尽管如此,透析患者死亡率仍然要高于同龄正常人十几倍,尤其是高龄患者伴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或者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生存期更短。

各种肾脏疾病,不管病因是什么,多数进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慢性肾衰竭,当肾脏功能下降至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以下时我们称为尿毒症,这就意味着自身的肾脏失去了排毒排水的功能,身体产生的废物在体内累积不能排出,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浮肿、贫血、高血压等症状及心力衰竭等危象,此时需要及时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顾名思义就是经由人工肾脏(血液透析器)的作用,由穿刺的两根针将病人的充满毒素的血引入透析机上的“血液透析器”,完成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及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硷平衡紊乱,再把处理后的血液引回体内。一般透析时间,每周约需三次,每次四小时治疗,期间需要适当控制饮食,配合口服药物,就可以达到安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前,首先要在手腕或手臂处施行小手术,使动脉及静脉连接起来,称之为"内瘘"形成术;理想的内瘘应在三至四个月才能成熟加适应反复穿刺使用。一些患者经过十几年的反复穿刺血管会变粗变大,血管壁也会变薄而突出。

经过一段时间规律透析的患者可以逐渐适应透析过程,好的治疗方案不会使患者感觉明显不适,逐渐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包括适当的运动、学习和工作,甚至结婚生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回归社会,他们基本达到健康人标准,我们称他们为透析者,而不称为患者。影响透析者回归社会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透析在内的综合治疗不当,通常与对透析的认识误区或医疗经费不足有关,导致透析者身体状况下降,不能正常回归社会;第二种原因来自透析者自身的不良心理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疾病,过分焦虑、抑郁、自卑,以至于不能融入社会生活中。史铁生先生是典型的身残志坚的代表,他在下身残疾加双肾残疾的情况下,乐观对待自己的不幸,积极学习肾衰竭和血液透析知识,主动和医生讨论自己的病情,这时就会产生一种对疾病的控制感,会产生“一切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在我的意料之中”的心理暗示,这对增强自信心、减少焦虑和压抑情绪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也可以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治疗中来。

史铁生凭借他睿智的大脑,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勤奋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众多的作品,他即达到了“久病成良医”,也“久病悟哲理”。他在《病隙碎笔》中将生病视为别开生面的游历,由病悟理,妙语哲思挥洒于字里行间。他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先生对疾病、对死亡的深刻思考再次证明身体残疾不可怕,心的残疾最可怕。透析者不是弱者,完全可以用自己恰当的方式回报社会,为人类发展做贡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