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冬病夏治中的穴位注射理论基础和实践——曙光医院肺病科凌...

2018年07月17日 89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肺病科  凌霞

 

    “冬病夏治”法,通俗地说就是冬天好发之疾病,在夏天治疗,是中医择时施治的方法之一,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及自然界生物的阳光,生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天人相应,人体也受到自然界节律变化的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呼吸科张炜

一、为何选择三伏天防治哮喘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特异性炎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约有1.5亿人患有此病,其中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我国卫生部已将哮喘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起列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疾病。目前国内外治疗一线药物主要是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我国由于经济和知识匮乏等原因,多数患者不规范使用激素或抗生素,造成严重副作用,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在临床上经常看到这方面的危重病例。

    对于哮喘病的防治,自古就形成了多种类、多形式、多途径的综合疗法。中医提倡“扶正固本”和“冬病夏治”等原则,从补肺、益肾和健脾入手来预防哮喘病的发作,调整哮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和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可以预防各种变应原诱发的变态反应等异常免疫反应过程。在缓解期治疗中,创立了“冬病夏治”的疗法,它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夏季是大多数哮喘病患者的相对缓解期,这时气候炎热,人体腠理开泄,在穴位所用药物容易进入机体,这时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有助于辛香、逐痰、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温阳利气、祛散伏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哮喘在冬季发作,或减少发作。

二、穴位注射的理论基础

    穴位注射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药物共同作用于机体,彼此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平衡机体、治愈疾病的目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所谓“水针”,是相对于原来针灸所采用的“金针”而言。这种疗法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蓬勃的搞中医现代化。于是很多医生在临床中尝试用注射器代替原来的金针,很快这种方法拓展到穴位封闭等很多治疗领域,并取得了巨大发展。

    由于使用了现代提纯的药物,这种疗法又不同于传统的针灸。因为,药物进入经络,其治疗规律和传统的针灸治疗规律不尽相同。但两种疗法都是以传统经络理论为基础进行的。现代医学还不能解释经络理论。用传统的经络理论也不能完全解释和指导现代的“穴位注射疗法”。

    现代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可以在小剂量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产生大剂量静脉注射等强度或者更强的药效,这似乎有悖常理,推测是药效与穴效的特殊整合作用。尤其是穴位主治作用与药物药理作用相一致时,表现出最强的穴药疗效,具有穴效药效“叠加效应”。还有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给药还有药效长的特点,推测缓慢吸收的药物持续刺激相关穴位,起到与针刺特定穴位类似的功效。穴位注射药物按常理应当在血液中达到阈值浓度后才能有效,静脉注射药物无吸收过程,因此静脉注射药效快速强大。穴位注射后的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相差很大,但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和静脉注射同样甚至更强的效果,说明其不同于一般的给药机理和途径。穴位药效既具有药物原有药效学特性,又见效快,在未吸收或未达有效血浓度前即产生强大的药效且该药效可与无吸收过程的静脉注射相同甚至超过。这种既快速又强大的初始药效与血药浓度无明显相关,也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无明显关系,说明穴位注射药效与经络参与有关,从穴位药效的特征中探索经穴的本质是经络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穴位注射作用包括针刺样作用、药物循经作用、药物与腧穴相互作用等,对其机理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入。

三、穴位注射的实践操作

    我们一般取定喘、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等穴位,每次选2个穴位,每穴注射1~2ml药物(所用药物可选择喘可治、胸腺肽、核酪等),缓解期注射1周2次,8次为一疗程。穴位针刺有疏通经脉、运行气血的作用,药物在特定穴位持久作用,通过经络系统或穴位内多种感受器引起机体兴奋性的提高,从而达到控制哮喘发作,改善预后的目的。而且本疗法具有使用简便,经济且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尤其受到儿童哮喘患者欢迎。很多疾病均可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除哮喘外,同样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等。

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注射1周2次,8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局部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以免晕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