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淡豆豉治疗牙周炎验案

2017年11月02日 909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刘维忠述  李祥雨  于华楠  邴学震  梁娟娟  李娟  潘莉何应得
记录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药物组成:淡豆豉30克滑石粉18克生甘草3克朱砂0.9克雄黄1.5克冰片1.5克


1、用法与用量:

(1)制法:将淡豆豉、滑石粉、生甘草、雄黄、朱砂、冰片用水研磨法研细,烘干,备用。再将剩余中药粉碎,过100目筛,备用。将以上两组细料用打底套色等量递增法配研,加蜂蜜调匀。即得。


(2)用法用量:每天早晚用牙刷蘸药少许涂患处2次。


2、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收敛止血。适用于牙周炎。


3、方解: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埋伏在牙齿周围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之中,被称为口腔健康的“头号杀手”。其早期症状并不严重,患者容易忽视。一旦发生牙龈出血、溢脓、牙龈萎缩肿痛,露牙根、牙垢多,口臭、牙齿松动、伸长、移位及疼痛发作等症状,才引起患者重视。此症如不及时消除,多数牙齿容易感染、脱落,甚至牵连满口牙齿。此病在中医古典书籍有“牙宣”、“齿根宣露”之称。传统中医将牙周炎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一般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出血、溢脓等急性炎症,全身可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大便干结,舌苔黄厚等,多由胃火所致。虚症为牙龈轻微疼痛,牙周溢脓稀、少,咀嚼无力,同时伴有头晕、耳鸣、失眠、手足心热或怕冷、乏力等慢性牙周炎的表现。实证则可清热、解毒、泻火;虚证则可补肾益气,温脾补肾。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齿为肾所主,肾虚精亏血少,齿失濡养,引起骨质痿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动摇、根露,失齿脱落,多由肾气虚弱,气血不能荣润,骨失所养,所以牙齿动摇松动;若经脉虚弱,风热所袭,则致肿痒,甚至与龈间津液相搏,化为脓汁或出血,其病因与肾、胃有关,病机为肾亏虚,气滞血瘀,因而选用滋阴补肾、活血行气、清热凉血药物;或由于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正气,气血不足,牙龈失于滋养而病邪乘虚而入,以致龈肉萎缩,血不循经,齿龈出血,以成此病。故此,按中医辩证论治治疗,与肾、胃、脾三藏密切相关,唐宗海《血证论》认为,“口乃胃之门户”,“牙床尤为胃经脉所绕,故风衄血,皆是胃火上炎,血随火动┄”。而上牙所属阳明胃经,下牙所属阳明大肠经,多由湿热蓄于阳明而雍于络。由此可见,牙周病变与胃经胃火炽盛有关。明·《景岳全书·齿门》说:“凡火病者,此病在牙床肌肉之间,或为肿痛,或为糜烂,或为臭秽,脱落,或牙缝出血不止,是皆病在经络”。方中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寒,具有疏散宣通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能宣散郁热。滑石粉外敷,有燥湿、清热作用。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加少量冰片研粉混合,冰片有发散、清热之功效,三药合用共凑清热解毒之效;朱砂(又名辰砂、丹砂)甘微寒解毒防腐(疮疡肿毒、咽喉肿烂)解毒多外用。雄黄,辛,温。有毒。主要外用,较少内服。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能化腐生肌,收敛止血。《本草纲目》“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二药合用有化腐生肌,收敛止血的功效;本方五味中药合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收敛止血的作用。适应于胃与大肠伏热,循径上蒸者。外涂牙龈,药效直达病灶,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化腐生肌,收敛止血,直接切断病原,缓解牙龈肿痛,坚固牙齿,增强抗菌能力,全面消除牙周炎。

4、注意事项:

(1)注意口腔牙齿清洁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嗽口的良好习惯,使牙齿洁净,齿自不坏,早防早治。

(2)合理膳食,少食辛辣厚味,以防炙爝之火上蒸龈肉而为病。

(3)注意休息,合理调节作息时间,以防房劳过度伤肾。


(4)揩齿,叩齿,早晚用手指或牙刷按摩牙槽几分钟,对合叩齿30多下,使龈肉血运通畅,齿自牢固。


刘维忠主任门诊时间

每周二
上午
甘肃省人民医院二楼中医科诊室
每周四
上午
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四楼名中医诊室
每周六
上午
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楼四楼名中医诊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