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手机辐射会引起脑肿瘤吗?

2018年04月25日 110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手机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装备,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在接受辐射。所谓手机辐射,是指手机产生的射频电磁场,又称为无线电波。与x射线、伽马射线之类的电离辐射不同,这种电波不能破坏生物体内的DNA。201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手机辐射”定为2B级别的致癌物,即可能致癌物。跟手机辐射同级别的致癌物还包括咖啡、氯仿、柴油、汽油等。于是大家忧心忡忡,手机辐射真的会引起脑肿瘤吗?


关于脑肿瘤:

脑肿瘤与全身各个系统肿瘤一样,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脑肿瘤中最具代表性的脑胶质瘤,也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据国内外总结的资料统计,脑胶质瘤的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十,我国每年因为脑胶质瘤死亡人数达3万人。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死亡率排位,恶性脑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是35至54岁患者的第七位死亡原因。胶质瘤在各个年龄层都能发病,目前胶质瘤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它的发生和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专家的看法:

国内有专家指出,近30年来上海地区脑肿瘤年发病率逐年上升,而这30年恰恰是上海手机普及率井喷的一段时期,但事实的确如此吗?时间—趋势研究表明: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手机使用呈爆炸性增长,脑肿瘤的发生率虽然上升,却没有出现相对应的‘爆发性增长’,增长速度和手机出现前数量并没有太显著的差别。截至目前,流行病学上还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证明手机与脑肿瘤风险增加有关。近几十年脑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除了这些危险因素外,也与检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健康意识增强等密不可分。

流行病学研究:

法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频繁使用手机与脑部肿瘤(胶质瘤及听神经瘤)的发病存在正相关(CoureauG,2014),其研究结果发现普通频率的使用者与未使用手机者的脑瘤发生无差异,但重度使用者(通话时间>896小时、通话次数>18360次)与胶质瘤、听神经瘤的发病存在相关。这只是众多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一项,这些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相互矛盾:有的发现手机使用和某些脑肿瘤有些关系,有的认为二者毫无关联。迄今为止已发表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Interphone研究结果提示手机的重度使用者(使用总时长>1640小时)比未使用手机的人胶质瘤发病率要高一些,但此研究还发现手机常规使用者竟然比未使用手机的人患胶质瘤的频率还要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结果并不符合致癌物的一般模式——暴露效应反应,即致癌物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暴露于其中的人体发生肿瘤的概率越高。因此,重度使用者发病率较高的结果是否能用手机辐射来解释值得怀疑。


结论:

目前没有充足证据支持手机辐射会增加脑肿瘤的风险,这种辐射与其他常见的健康威胁相比很可能是非常小的,不必为此感到恐慌。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积极主动的降低手机电磁辐射暴露,比如减少使用时间,使用免提装置,青少年和怀孕早期最好少用手机等。


关于脑肿瘤的健康体检建议:大部分脑肿瘤特别是脑胶质瘤的早期症状是头疼,这种头痛会逐渐加重,并常伴恶心和呕吐,认知功能的下降甚至肢体运动障碍。头疼一般出现在夜间和晨起的时候,并且伴有阵发性或者搏动性头疼,到后期就会转变成持续性剧烈头疼。对于出现典型的这些症状,建议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对于发现颅内病变有很大帮助。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