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胰腺癌化疗不良反应防治

2020年03月17日 964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胰腺癌化疗后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不同化疗方案所对应的又有哪些副作用?面对这些毒副作用,我们又该如何防治?

一、胰腺癌常见化疗药物:

l GEM

l S1

l 5-Fu

l 奥沙利铂

l 白蛋白紫杉醇

l 伊立替康

l 希罗达

二、常见不良反应——共性

(一)骨髓抑制(具体分级见下表)

白细胞(WBC)减少;中性粒细胞(N)减少;血小板(PLT)减少;血色素(HGB)下降

(二)胃肠道反应

1. 恶心呕吐

2. 胃纳差

3. 腹泻或便秘等

(三)过敏反应

皮疹等

三、常见不良反应——各性

(一)氟尿嘧啶类药物(包括lS1、5-Fu、希罗达)

1. 皮肤色素沉着:使用此类药物后容易出现皮肤变黑,尤其是在皮肤皱褶处,预防的措施是减少日光照射;

2. 口腔溃疡:处理方法是长漱口,可用生理盐水或氯己定漱口,或在溃疡处可加用局部喷剂,如西瓜霜;

3. 腹泻:可服用思密达、易蒙停等药物,严重时应到医院处理,考虑是否补液,以免引起脱水;

4. 手足综合征:主要发生于手掌和足底,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如皮肤皱褶处。通常以手掌和足底严重的疼痛性红斑为特征,伴有感觉迟钝、刺痛麻木感和肿胀,部分可出现脱皮、水泡;

5. 发热:这个要排除肿瘤热和感染引起的发热;

(二)奥沙利铂

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药物,相对顺铂和卡铂而言,其肠胃道反应和肾毒性相对较小,但它的血液毒性和神经毒性比较明显,奥沙利铂不会引起脱发。

1. 血液毒性:奥沙利铂可能引起严重的血小板下降,因此需要密切监测血象,血小板下降的副反应是可能引起出现,因此要预防摔伤;

2. 神经毒性:可进一步分为急性和慢性神经毒性。

①急性神经毒性:是指24小时内出现的,往往出现在用药的过程中,发生率可高达85%~95%,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异常,如肢体远端或口周感觉异常。与冷刺激相关,即在遇到冷的物品是可加重。

②慢性神经毒性:是剂量累积的,随着使用的疗程数增加可能越来越明显。慢性神经毒性的表现为:手足麻木,严重者可影响生活,出现不能扣纽扣,不能写字,拿筷子等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有些患者诉走路如棉花状轻飘飘。但大部分轻中度神经毒性是可逆的。

(三)伊立替康

1. 脱发:在2个疗程左右最为明显;

2. 急性胆碱能综合征:一般发生在用药期间,可表现为腹泻、腹痛、出汗、流泪、流口水和瞳孔缩小。可在用药前给予阿托品预防;

3. 延迟性腹泻:伊立替康的延迟性腹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处理不当可能有生命危险;

(四)白蛋白紫杉醇

1. 消化道反应:食欲减低、恶心、呕吐等,一般症状较轻;

2. 神经毒性

3. 骨髓抑制

四、各种副反应防治

(一)消化系统毒性

1. 恶心呕吐: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按照呕吐与化疗的时间关系,可分为急性呕吐(化疗后24小时内)、延迟性呕吐(化疗后24小时后)和预期性呕吐(化疗前)三种。

处理:化疗前、或期间常规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止吐药。对于预期性呕吐,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可以使用抗抑郁的一些药物。

2. 口腔黏膜炎:是化疗、骨髓移植、口腔放疗患者出现的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与细胞毒药物对细胞分裂旺盛的口腔黏膜细胞的直接损伤和继发性感染等因素有关,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在化疗后1~2周左右口腔内出现班鸥烧灼样疼痛的黏膜萎缩、红肿,甚至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者可形成大片的白色假膜。黏膜炎可因感染或其他损伤加重,也可随着化疗药物的停止应用而逐渐恢复。

处理:黏膜炎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注意口腔清洁及预防感染。可以喷洒康复新液,同时氯已定漱口,严重的话需要停用化疗药物,清淡饮食。

3. 腹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对肠道黏膜的急性损伤导致的肠道吸收和分泌失衡。

处理:

①止泻药物:思密达(蒙脱石散)、易蒙停;

②给予益生菌制剂,增加肠道内阴性杆菌的数量;

③严重腹泻时,需联合生长抑素扥该药物治疗;

④伊立替康引起的腹泻,可化疗前使用阿托品预防;

⑤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为主,同时注意补充充足的水分及电解质;

(二)发热

 部分化疗药物可引起药物热,如吉西他滨等,需要与感染性发热、肿瘤热区别。

处理:针对发热的病因进行积极的处理是解决发热的最根本办法。

1. 药物性发热:一般可对症退热,如吲哚美辛栓。如出现持续高热,应该警惕粒缺性感染,这种疾病预后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恰当的护理,可能会因为感染性性休克死亡。所以放化疗期间血常规监测很是重要!!!

2. 肿瘤性发热

①每天至少有一次体温>37.5℃,且多数不超过38.5℃;

②发热超过2周;

③各种化验检查无感染证据;

④无过敏情况;

⑤用经验性及合适抗生素治疗7天后发热仍不退;

处理:非甾体退热药对症退热处理即可。

3. 感染性发热

体温多超过38.5℃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如果是细菌性感染往往白细胞比较高,PCT和CRP均较高。需要排除病毒及真菌感染。

(三)骨髓抑制

       一般认为,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天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晚。

处理:

①粒细胞减少:对于3和4度粒细胞减少,必须使用G-CSF。对于I度粒细胞减少,原则上不用;对于II度粒细胞减少,是否应用基于两点:查历史,即检查患者是否有3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历史。如果有,则需要使用;如果患者是在化疗两周后出现2度粒细胞减少,而此前又没有3度以上骨髓抑制的历史,则可以密切观察,暂时不用。

②血小板减少:对于2度以上可以使用TPO,如果3度以上,则需输血小板防治自发性出血。

③血色素降低:可以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同时联合补充铁剂。

(四)神经毒性

神经毒性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药物的累积剂量和剂量强度明显相关。

处理:

①目前主要减轻和控制外周神经毒性的方法是控制累积剂量和降低剂量强度。化疗药物导致的神经毒性多可于停药后逐渐恢复;

②可配合神经营养药物及理疗等手段协助恢复;


1